查看: 3535|回复: 1

【汉语言文学】唐诗研究-复习资料-收藏学习

[复制链接]
<
admin 发表于 2024-8-8 11: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子打印版:

网盘链接:https://pan.quark.cn/s/dce3988fae05


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应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填空题

         

1、唐诗情韵胜 ,宋诗以意理胜。

         

2在对唐宋诗的比较品评中 ,揭示了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 ,超胜于其他时代的诗美                                                                                                            

3、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 大融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 ,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 ,使唐人精神文化展开在一较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                                                                                                               

4、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细致的反映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唐人  在当的文化背景下 ,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 ,成员具有广泛性和流动性 ,形成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的思想观念 ,更为放。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 ,能够坦率而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5、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唐诗反映时代生活之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6、唐诗以前所未有的艺术力量 ,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 ,也表现了这样一代中人们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7、唐代那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 ,生活本身就容易激发人们的诗情 ,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 ,诗人更多地带着诗意的眼看生活 ,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日常的送行离别题材也被进一步

诗化了。如王维《相思》,写的是别后的思念 ,情和物都优美动人。这样单纯、健康的社会 ,  日常社交关系中,也表现出片淳朴情谊。如白居易《问刘十九》。对于生活的歌颂 ,爱情是一个重要领域。爱情生活反映在唐诗里 ,有着加鲜艳的色彩、更加炽热的情感。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生活描写 ,充满诗意 ,甚至带有浪漫色彩。

         

8、唐代士大夫的生活 ,就往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的放任 ,有许多的浪漫事迹。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大沙漠边疆战争的描写 ,在古代诗歌领域里 ,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学境界。安史之乱之后 ,产生了两种艺术家 ,一种很冷漠的加以描摹 ,从感情上嫌弃它;另外一种 ,怀着高尚的情 ,还是发现并且描绘出她的内在美。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 ,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 ,而从与此相联系的主观因素看 ,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操襟怀气质 ,则有一种唐人所独具的精神美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1)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具体细致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唐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加上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 ,形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

 ( 2)  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 的社会生活。一方面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另一方面反映了时代主旋律。

 2、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 1)  生活本身就能激发诗情 ,在时代精神影响下 ,唐人带着诗的眼光看生活 ,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美 ,如《春江花  月夜》表现生活的感受和自然所给予的美感。  日常的送行和离别也被诗化。爱情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士大夫的生活也比人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 ,有许多浪漫事迹。最能再现唐人浪漫生活和传奇色彩的 ,是边塞诗。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 ,边疆战斗的描写 ,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杜甫等人描写在离乱生活感受时 ,悲得痛入骨,却带着憧憬和温存,显得更加沉郁顿挫。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构成丰富的色调,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用哀换的形式肯定美,突出地表现在以李商隐一部分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中。    ( 2)  唐诗所表现生活美 ,偏重于客观生活感受 ,从主观因素看 ,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操、襟怀  ,则有唐人所独具的精神美。这种精神美,首先表现的是诗人豪壮开阔的胸襟。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望岳》  ,所写的山河气象恢廓 ,诗人精神更欲飞凌其上。即使是一些描述范围和对象狭小的作品或咏物之作 ,也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  同样 ,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在种种追求中 ,理想的追求最为动人。在不同流诗人身上 ,还各有其特别突出的方面。    ( 3)  唐人的可贵处 ,在于他们对生活富有希望和信心。进而使得作为他们 和精神写照的唐诗,具备了生活美和精神美这样有力的两翼。正因为其中贯注了生活的气韵和当事人的真实感情 ,它仅仅是一般地带着生活美和精神美 ,而是表现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第二章 地域、  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填空题

         

1、我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人民 ,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礼乐教化的熏陶 ,以及比起欧洲、  中亚等地区相对安定的环境 ,育了一种比较倾向静态的文化。这种静态文化 ,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优美多于壮美阴柔之美多于阳刚之美2、  中国文学南北地域的差异 ,从《诗经》 《楚辞》的时代就已经显露。  隋唐文化诞生之前 ,少数民族的活动 , 给中国中古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

3、诗气象非凡 ,有刚健的特质 ,具体指:具有壮阔的面貌;具有强劲的骨力;具有解放的气质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地域唐诗发展的影响  (民族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

       ( 1) 地域对唐诗发展的影响:①中国文学南北地域的差异 ,从《诗经》《楚辞》的时代就已经显露。一方面有山川

         

水土方的原因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地域性差异 ,也起到重要作用。②唐诗四个阶段中 ,前三个阶段创作主体在北方 ,而晚唐则更多受南方风土人情的影响。

       ( 2)  民族对唐诗发展的影响:①隋唐文化诞生之前 ,少数民族的活动 ,给中国中古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 ,体体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在汉化中的反馈;民族融合对汉族地主阶级的改造;唐代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②正如陈寅恪所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起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  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遂能别创空前之伟业”  。

         

         

         

         

         

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填空题

1宋代起 ,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影响最大的是把唐诗分为:初、盛、  中、  晚的四分法。  明代高棅编成《唐诗品汇》  ,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 ,标志着四分法的正式形成。  由于任何时期诗歌风貌都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而无例外 ,  因而 ,四分法不可以绝对化。

2、初诗人面临的课题:合南北文风之长宫廷诗在初唐诗歌的演进中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初唐宫廷诗人外最有  影响四杰陈子昂,宫廷内外双方在初唐诗歌发展中是一种互补。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风骨从根本上离不开性情 ,盛唐高潮到来前的期待 ,就是对性情的期。               3、“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宋之问。                                             4、唐代是我国文学极盛期 ,达到了顶峰 ,而文、赋、小说、词等成就也很高。诗之李杜 ,文之韩柳 ,在中  国诗文两体分别居于巅峰地位 ,两个巅峰出现的时间相近 ,相互影响。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表明了己的诗文革新理论。中唐时期 ,在韩愈、孟郊、  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贺等人的努力下 ,诗歌向多方面拓展化 ,迎来唐诗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诗歌此时的变化 ,称为“以文为诗”赋与诗同源 ,性质接近 ,初盛唐诗齐梁风气的不良影响 ,走上向顶峰推进的道路。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四分法”的建立和优点

       ( 1) 建立过程:①北宋杨时 ,在论诗歌发展时指出:“诗自《河梁》之后 ,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

、  中唐、晚唐。五代陋矣。”②南宋严羽提到诗体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实际上揭示了唐诗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 ,不过提法上还不够明确。③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始

         

音是四杰 ,正音于古、律、绝个体中依世次编排。又在卷首将 162 位诗人划分为“初、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④明代高棅编成《唐诗品汇》,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 ,标志着四分法正 式形成。  ( 2)  优点:①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②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 ,映唐诗各个发展风貌的不同;③不嫌过简或过繁。

2、宫廷诗在初唐诗歌的演进过程中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 1)  从横向看 ,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集着大量高层人材 ,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首先,宫 廷诗人在初唐作家中占绝对多数。再次 ,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最后 ,宫廷诗坛的再一优势是人才集中绵延           ( 2) 初唐宫廷诗所具有的诗歌演进性质,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表现了新的时代气息。初唐宫体诗以“清辞巧制”、雕 琢蔓藻”的特点 ,演进了齐梁宫体诗以“止乎衽席”、“思极闺闱”为精神实质的根本属性                                    3宫廷诗发展阶段状况

       ( 1)  唐初时期的贞观诗坛 ,围绕在李世民周围 ,   如虞世南等。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 ,    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  咏物为主。形式典雅绮丽、雍容平和

       ( 2)  二阶段: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特点: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 ,体制不如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 ,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 ,风格“绮错婉媚”;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 ,其诗增强了动词在句中的作用 ,喜用 迭字 ,比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在对仗和格律上的建设 ,是徐陵、庾信之后的一轮重要推进;上官仪诗也有注营造意境且语言省净的一种。

       ( 3) 第三阶段:高宗后期和武后时,代表是   “四友”(指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沈宋”等人。成就律体定型;把追求辞藻之美 ,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在篇章结构上 ,  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特点:语言格律、布局谋篇上 ,都有了可以写出高档次诗篇的准备

4、为什么说“风骨问题从根本上离不开性情 ,盛唐高潮到来前的期待 ,也就是对性情的期待”:

       ( 1)  盛唐姗姗来迟 ,依旧是风骨问题 ,风骨从根本上离不开性情。“情动而言形”,风骨的生成 ,取决于性情。袁行霈说“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是初唐人为盛唐诗歌高潮到来所作的主要准备”。

         

       ( 2)  初唐宫廷诗的性情无疑是贫乏的 ,并因性情贫乏而风骨不扬。如 ,唐太宗的《帝京篇》所奠定的时代审美取向 ,就不曾重视性情。性情 ,可简单的理解为某种真情实感。

       ( 3)  诗中得见性情的 ,在初唐主要是宫廷以外的诗人 ,以及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在贬逐失意中的作品,但 性情是有不的类型和等差的。王绩的情调与时代主潮分离。陈子昂高倡风骨 ,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色 ,但陈诗感染力不。沈佺期、宋之问的后期诗歌 ,特别是其贬谪诗 ,在性情和声色方面 ,较四杰及陈子昂前进一步。但沈、等人缺失气节 ,又不幸遇上初唐宫廷中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5、儒、道、佛思想进程的影响

       ( 1)  儒:“使听者闻所未闻 ,视者见所未见”。孔颖达等撰定的《五经正义》结束了东汉以来经学各派的矛盾争执 ,促进儒学统一。但此书墨守经文、不免死板。这种倾向到唐玄宗时代屡屡受到冲击。从开元时代起 ,儒学由拘泥训诂旧说 转向自由说经。盛唐人处在风气初开的背景下 ,习儒书而不过分为章句所拘。  ( 2)  道教:主张“无为而为”。道教富于幻想 ,强调超越世俗 ,有助于破除世俗对性情发展的羁束。初盛唐之交的道教学派注意尊重个人价值 ,甚至把众生性和神圣的道性加以沟通。  ( 3)  佛教:“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根本宗旨之一。肯定人的自我 ,  把心性和佛性统一起来,从佛性的角度强调人的本质是自我发现和个性发展 ,并在行为作风上追求解放。禅宗的是在性情走向自由发展的时代环境中酝酿起来的 ,禅宗的传播则更助长了一个时代个体意识的张扬。

         

         

         

第四章 盛唐气象

         

、填空题

         

1、    盛唐的“盛”并不等同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盛” ,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 ,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诗歌的风貌上。盛唐诗人存诗不多 ,但盛唐人笔下 ,空洞无物、粗滥鄙陋的诗确实很少 ,诗人的诗名很高。诗人有李、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盛唐诗在呈现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又表现为和谐统一

         

2、严羽完成沧浪诗话》后 ,在写《答吴景仙书》 中说:“盛唐诸公之诗 ,如颜鲁公书 ,既笔力雄壮 ,又气象浑厚。  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可以概括盛唐诗歌风貌 ,缩简为“雄壮浑厚”四字。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分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 ,希望趁时而起 ,建功立业。另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 ,  自身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的怨怼之词。盛唐跨越半个世纪 ,以安史之乱为界 ,前后期诗歌在内容、情调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唐诗协调和谐的统一面貌的表现  (盛唐诗歌主要风貌特征的表现):

       1)  盛唐诗歌面貌从诗评家殷璠开始,历代都是人们加以探索的话题。但从简括而又能抓住唐诗的主要特征来看,

         

严羽说的比较好。严羽提出“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 八个字能够概括盛唐诗歌风貌 ,可缩简为“雄壮浑厚”四字。  ( 2)  “笔力雄壮”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萎靡、纤弱 ,造语朴实而有力度 ,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更 指那种“笼天地于形内 ,挫物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 ,而与题材和体裁没有必然联系。  ( 3)  “气象浑厚”主要指向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面貌。“气象”是生命本源之气的一种显现 ,  因而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  内在元气所呈现的感性风貌。作品同 ,气象不同 ,但气象浑厚的作品都呈现出朴茂之气 ,美的深厚自然 ,无雕琢之痕。  (4)  简之 ,“笔力雄壮”指语言强劲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  内容充实。  ( 5)  总之 ,“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是指盛唐诗歌 ,给人以实饱满、  旺盛有力之感 ,作品精彩动人具有整体的生命意义而难以句摘。                            2、羽“笔力雄壮 ,气象浑厚”殷璠“风骨声律兼备”两种提法的差异

       (1)  角度不同:严羽是站在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诗歌进行比较的角度上 ,揭示其独特艺术风貌;殷璠是站在盛    唐人的角度上估价当代诗歌在对前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 2)  着眼点不同:严羽“雄壮浑   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殷璠的“风骨声律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  ( 3)  “风骨声律兼备”可以用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层次 ,但不一定是指一个时代的特征。  (4)  殷璠还提出了“风骨”和“兴象”,“风   骨”为情辞劲健 ,“兴象”为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兴象与风骨结合 ,给人的艺术感受与严羽所     说的“雄壮浑厚”是比较一致的

         

3以李白诗为例来谈谈 ,盛唐时期怨怼诗词风貌特征:

       ( 1)  怨怼情绪产生的社会基础——阔达的社会。李白等人的怨怼情绪 ,不是低沉软弱 ,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不是和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力得不到发挥密切相关。  ( 2)  诗人的自我形象——强有力的意气。这类诗表现理想不能实现 ,以及生活不能自由称意的怨怼 ,却格力遒劲,性格倔强 ,意气喷涌。  ( 3)  冲突的内容—诗人与时代社会之间高层次的冲突。盛唐诗人要求与那个时代的往往不是简单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的问题,不是图自己之欢 ,而是要“济苍生 ,安黎元”,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和非凡的气魄与力度。                                      4盛唐后期的诗歌与前期的诗歌存在共同点的原因

       ( 1)  盛唐后期诗歌内容变化 ,主要源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而非诗歌本身发生变化。可以说“世运”虽变 ,“文  运”未变。传统上,把玄、肃两代诗歌都划归盛唐时期,正由于它们艺术风貌的一致。( 2)  “笔力雄壮,气象浑厚”,艺术风貌在盛唐后期诗歌中同样鲜明突出地呈现着。一方面经过唐代开国后一百多年的酝酿所形成的宏伟壮丽的美理想,在开元、天宝之际,蓄积了充分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安史之乱以后仍然要继续释放。另一方面,开元、天宝盛世造就了文人胸襟开阔、富有热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 ,也造就了他们的才思和艺术手段。而这批诗人中最出的代表 ,李白和杜甫 ,其创作历程又恰好跨越了盛唐诗歌的前后两期 ,使之连贯起来。故时世虽由治而乱 ,诗歌内容情调亦有相应变化 ,但孕育植根于盛唐的总体风貌仍然在发展中保持了完整统一

         

         

         

第五章 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填空题

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 ,称为“三元” ,即开元、元和、元祐。  中唐诗歌特点: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增多 ,远过盛唐;追求新变从多方面寻找出路 ,另辟蹊径;多元化。中唐也是五、七言诗歌发展史上最关键性的转折时期。韩诗奇险 ,  白诗平易 ,是中唐诗歌创作的两个极端。

         

2、“学而优则” ,成为影响士人前途、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社会风习的重要因素。  中唐进士阶层内部思想的分野,主要有两种类型:重视文的进士和重视儒的进士。韩愈在《答殷侍御书》中表明他是儒学政教类型;  白居易是才子型进士。司空图元稹、  白居易为“都市豪估” ,元白是中唐如鱼得水式的人物。以韩白为坐标看唐诗坛的分野 ,分为两派:  即韩之奇险、  白之平易。这与他们所属的进士阶层所形成的思想作风、立身行事相关。“刘禹锡、宗元”与韩孟有更多相通之处 ,近人沈曾植曾用“韩孟刘柳之崛奇” ,把四家合在一起。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  (唐代庶族知识分子对唐诗的影响)

       ( 1)  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①唐代科举制度 ,对唐诗影响巨大。  ②科举制度的实行为庶族阶层的举打开

         

了仕进之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心理机制 ,并进而给唐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③最为时人所的进士科举以诗赋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又及大地刺激了举子们潜心钻研诗家三味、期望一举登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普遍提高。④总之 ,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发展繁荣。  ( 2)  唐代庶族知识分子对唐诗的影响:①他们多生气勃勃、奋发向上 ,富于理想和热情 ,渴望建功立业 ,澄清天下。唐诗所表现出的昂扬的情调、明丽的画及独特的生活理想,正根源于此。②他们大多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人民的灾难和不幸,敢于为之呐喊、呼吁。③他们多恃才傲物、蔑视立法 ,敢于直斥权贵、抨击执政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 ,积极从事改革弊政的斗争。总之 ,唐代庶族地主阶层知识分子的心理对唐诗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2、 中唐诗歌呈现多元化的原因:

       (1)  是安史之乱后 ,统一受到破坏 ,社会纷繁复杂、思想五花八门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盛世尚同 ,  衰世尚异”的象。  ( 2)  由于盛唐难以逾越,不同的诗人和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 ,结果就形成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3、奇险 ,  白诗平易 ,在诗歌创作上是两个极端 ,却在同一个时代都取得了极高成就的原因

         

       ( 1)  清代叶燮曾为此推论过 ,但他的话有些含糊 ,没有明确的点出元、白。  ( 2)  《中国通史简编》在论述这一问题 时把派诗人描绘成拨正元、白弊风的后起者。并排出通俗诗——庸俗诗 (软体诗) ——硬体诗的发展顺序,从而对韩、白两派诗人的创作形成不同的局面做出解释。  ( 3)  但是把韩派的奇险说成是为了挽救元、白的弊风 ,为中唐诗歌演变出“通俗诗——庸俗诗 (软体诗) ——硬体诗”的发展顺序,并不符合事实。韩、孟的年辈长于元、白,四人的生年顺序是:孟郊  ( 751) 、韩愈  ( 768) 、  白居易  ( 772) 、元稹  ( 779) 。韩派起于贞元中期 ,  白派起于贞元末期;韩诗盛于元末至元和初 ,白诗盛于元和中期至长庆年间。  (4)  所以说 ,韩孟、元白这两大诗派的出现 ,均更深远的内在原因,不是诗人之间为了互相唱反调便陡然在平易和奇险之间拉开差距。就诗歌艺术的发展演变而言 ,中唐诗人在盛唐之后 ,  自觉地从多方面寻觅新途径是一个重要原因。韩、  白努力独树一帜 ,从盛唐的圈子走 出去,因其所长各自发展 ,这是中唐诗变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另外 ,盛唐极盛难继的挑战 ,以及大历萎靡而需要振作的需求 ,都是使韩、白等人追求新变的原因。  ( 5)  诗歌艺术风貌本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 ,诗艺的创新 ,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最重要的是诗人直接受时代、物质精神生活的影响 ,由动之于心到向外抒发时的较为本原的情状态 ,它与诗的追求 ,与意象、文辞、声韵等因素相结合 ,构成完整统一的艺术风貌。

4儒学政教类型人物 ,在思想行为上的突出特点

       ( 1)  尊奉儒学 ,排斥被其视为异端的佛道诸教;  ( 2)  强调强权 ,干预政治的愿望强烈;  ( 3)  思想作风严肃。5、愈诗歌美学特征  (韩愈诗歌特点) :

       (1)  韩诗的深层特征:①韩诗异于传统之处 ,首先是呈现出矛盾冲突之美。与汉魏以来的诗歌多表现的浑融优美  意境呈现明显的差异 ,而给人以富有刺激性的奇险之感。如《归彭城》。②韩诗充满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具有踊跃躁动之美。他的诗歌在进取奋发的同时有一种“躁”的特征。这种“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来于人生和事业的矛盾。另一种是从更紧迫的功利欲望出发 ,表现其躁。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中国诗歌统诗歌的宁静泊和温柔敦厚之中,是一种变奏。这种躁动在山水诗中也有体现。  ( 2)  韩诗的深层特征对韩诗在意象、结、语言、声韵等方面的影响。①意象特点:  峥嵘奇特、壮伟瑰怪 ,意象之间往往突起突结、撑柱突兀。意象瑰奇 ,于处在矛盾冲突中的心灵 ,艺术上需要有这样的对应物。②结构特点: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

         

突的错综杂感受 ,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 ,促成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③语言特点: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律 ,往往打破传统 ,不循常度。④声韵特点:“工于用韵”,他的诗韵越压越险 ,不给人停步换韵的地方。

6、  白居易等世俗才子型进士 ,在思想行为上的突出

       ( 1)  不为儒教所囿 ,  习儒而奉佛道。  ( 2)  自我意识增强 ,对君主的依附下降。  ( 3)  开放浪漫 ,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

7、  白诗和韩诗特点的不同 (白诗的特点) :

       ( 1)  基于世俗才子进士的思想作风 ,  白居易抒情诗体现出对身心内外矛盾的化解 ,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    态。①与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有关 ,白诗以贬谪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 为主思想。后期:  中年时由于受到政治挫折 ,思想趋于消极 ,奉行“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②白居易围绕一系   列矛所写的大量诗歌 ,并不是情绪陷入郁结不能自拔 ,而是不断地通过调节 ,将矛盾淡化或打开 ,让心灵得到宽   解。  ( 2)  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个特征 ,是通达识体 ,省分知足。①“一生耽酒客 ,五度弃官人”,白居易一生 ,  多次以告长假的方式辞官。“事势排须去”,是顺应环境压力的推移 ,走向宽松自在之地。这种委运任化是一种险   为夷化忧扰为闲适畅快。②白居易从吏隐到中隐过程中 ,通达自在 ,心情放佚 ,诗境畅快。③另外 ,元白较之韩   愈等人 ,生活作风要浪漫得多 ,也更接近于世俗。  ( 3)  精神上 ,委顿任化 ,接近世俗 ,在诗歌语言、意象、声韵、   结构方面也就自然形成平易浅俗的诗风。通达和易的个性 ,放逸的情趣 ,只能用顺适惬当的语言 ,流畅的音节 ,    其自然的结构来表现。①从白居易的内心看 ,一切尽可向人袒开。真实的、无所隐匿的情感 ,见之于诗 ,  自然显   得洞表里 ,让读者如同面对坦率平易的朋友。②从创作过程本身看 ,以委运任化的精神 ,行之于吟咏 ,会淡化求   工见好欲念 ,诗篇自会有随意真放之趣。③从语言的身份口气看 ,白居易从众随俗 ,与韩愈一向自命不凡、欲以   儒学从政化俗不同。  (4)  白诗善于叙述 ,曲尽情态 ,免掉了客套 ,贴近生活 ,平静从容 ,因而不烦躁、不委靡 ,能   井井有条 委婉详尽 ,以平易而最近乎人情的方式叙述出来。

8、以韩白为坐标中唐诗坛分野  (中唐政治文化背景下 ,科学、文学、政治三位一体 给诗歌创作的影响)

         

       ( 1)  中形成 ,韩之奇险、  白之平易。这与他们所属的进士阶层所形成的思想作风、立身行事之间密切相关。             ( 2)  从大历诗的浅弱 ,到韩诗的奇险 ,  白诗的平易 ,可以大略看到后者挽救前者的偏失 ,对诗歌进行更新 ,体现  文学内部的律 ,但这种规律产生的力量是不太显著的 ,关键还在于与作家特定时代下的特定心态密切相关。也就说 ,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诗人心理状态、胸襟气质,倒是经常对诗歌创作起着更为深刻的作用。        ( 3)  总之 ,  中唐政治文化背景下 ,科学、文学、政治三位一体的现象 ,给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 ,在于它促成了士  普遍文学化 ,也加强了文人与诗歌的政治化。

9唐诗的三次变革

       ( 1)  从初唐 ,  四杰努力革除齐梁浮靡之风 ,  陈子昂提倡风骨、兴寄 ,到盛唐出现李白、杜甫 ,一个是浪漫主义、  一个是现实主。形成所谓的“笔力雄健、气象浑厚”的盛唐现象 ,属于首次变革。  ( 2)  中唐时期韩孟诗派的奇崛与元白诗派的通脱自在 ,形成多元化的倾向 ,这是唐诗的第二次大变革。  ( 3)  元和  (唐宪宗时期的年号)  以后 ,进入晚唐,时代的变迁影响到诗坛;诗歌界出现新潮思想和新的诗人群体。他们不再抗争 ,不再像韩白那样 ,定要为弊政”或“补察时政”努力 ,而是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日常生活琐事。这是第三次变革。

         

         

         

第六章 晚唐绮艳诗歌与穷士诗歌

         

、填空题

1、韩愈以《南溪始泛》等为标志 ,诗风由奇险转向坦易。最早在较大范围内给中晚唐诗人划分流派的 ,是人 主客图》的作者张为。“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杜牧 ,代表晚唐的风气;“温李”指的是温庭筠李商隐和 贾岛并称。两人在情调寒苦、风格峭冷方面一致 ,合称“郊寒岛瘦”。晚唐穷士作品风貌三个特点:收敛、淡冷  。  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等为代表的晚唐绮艳诗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1晚唐诗坛的两大诗人群体

       (1)  李商隐、温庭筠、杜牧诗歌有较多的政治色彩和都市色彩 ,他们的清词丽句与贾岛及其后继者的清幽冷寂迥然不同。  ( 2)  温、李和杜牧以外 ,晚唐有许多诗人 ,师法贾岛、姚合、张籍。贾、姚、张的五律 ,本身就有许多相近之处 ,  因此 ,他们的追随者 ,可以看作一个大的群体 ,其诗“多刻琢穷苦之言以为工”,与温、李一派有明显区 别。  晚唐诗人皮日休、  陆龟蒙也可以纳入其中 ,可以说是一群穷士的合唱。                                                            2晚唐绮艳诗内容特征  (晚唐绮艳诗兴盛的历史必然原因) :

       ( 1)  晚唐绮艳诗的容特征:①晚唐的绮艳 ,有以男女情爱为中心向各方面泛化的现象。其一 ,  晚唐诗歌除了写  女之情外 ,还有大量带爱情脂粉气息的自然景物、  日常生活和咏史、咏物之作。其二 ,晚唐许多咏史诗 ,通过宫艳事 ,结合写重大历史事件 ,总结教训 ,针砭现实。其三 ,晚唐一些著名的长篇叙事之作 ,远远突破一般男女关系的小范围 ,或通过妇女一生苦乐由人的命运 ,或通过乱世佳人的不幸遭遇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通过这些诗篇 可以见出由男女关系 ,这个中心辐射之远。②晚唐绮艳诗又常与抒写人生感慨相结合 ,人生感慨也是晚唐诗歌在内上的一个重要开拓。人生感慨之作 ,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 ,可以分为世情感慨和命运感慨两种。其一 ,世情感慨:侧从人情世态方面看问题 ,如李商隐的《宫妓》和《梦泽》一个是讽刺善于弄巧的人 ,另一个是讽刺趋时的人。诗所揭示的人情世态,是作者在其人生体验中发现的,跟他自己的升沉得失,密切相关。其二,命运感慨:包含着对人生遭际的种种乖舛 ,乃至整个悲剧命运的感叹。如罗隐的《赠妓云英》把自己未能及第与妓女未脱风联系起来 ,表现命的乖舛 ,以幽默调侃的语调 ,抒发处处“不如人”的人生叹息与愤懑不平的情绪。  ( 2)  晚唐绮诗兴盛有其历史必然:①社会时代使然。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  晚唐时代统治阶级普遍奢靡 ,城市成为游乐之所 ,社会上风昌炽 ,是艳诗产生的生活基础。②诗歌自身运动规律的作用。唐诗主情 ,以主情为特质的唐诗 ,不可避免要出现一 ,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中心的高潮。它在表现盛唐人的人生意气和功业理想、中唐人的躁动不安 ,和对社会改革一番渴望之后 ,把正经严肃的内容加以收敛 ,转向以温、李绮艳诗风为主流 ,乃是势之必然。

3、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绮艳诗诗史上的贡献  (晚唐绮艳诗的历史突破)

         

中国五、七言歌发展过程中 ,有两个时期绮艳题材成为热门:一是南朝后期 ,一是晚唐。从绮艳题材出现在五、七言诗中的情况看 ,刚好形成两次回旋。如果把汉魏古诗发展到梁陈看作一次回旋,则从初盛唐发展到晚唐又是次回旋。但齐梁艳诗和晚唐绮艳诗之间的差别很大 ,具体体现在:  ( 1)  题材:齐梁绮艳诗题材狭窄 ,主要写女子的体态、男女欢爱以及歌舞陈设之类;晚唐绮艳诗则扩展到爱情;宫怨、闺怨;带有爱情和脂粉气息的写景、咏物;咏花柳蜂蝶的诗,都注入情爱的内涵;美人香草式的托寓之作。  ( 2)  思想感情:齐梁绮艳诗多数格调偏低 ,缺乏真挚情感;晚唐绮艳诗往往写得纯净、真挚、优美 ,格调远远高出齐梁。更重要的是晚唐绮艳诗相当一部分和抒写生感慨结合在一起,有的还较自觉地把传统的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手法引入绮艳题材中来。  ( 3)  绮艳诗在齐梁和晚唐的两次回旋 ,是螺旋式上升 ,而不是重复。

         

         

         

第七章 政治对李杜诗歌创作的正面推动作用

         

、填空题

1、唐前期政治 ,一方面扎实稳健 ,有许多匡益济时的治世之臣;另一方面 ,开放、  自由 ,在政事、用人上 ,颇具灵活。政治空前成功 ,激励许多士人为时代献身。  同样对李白杜甫这两位盛唐代表人物理想的形成 ,也有深远影响。李白永王李璘之辟走出庐山 ,而由此引起的牵缠及余波 ,几乎影响了他整个晚年的生活和思想。夔州诗杜甫作的第二个高潮 ,是他以羁臣穷老的身份 ,怀着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态度创作出来的。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宫廷生活对李杜诗歌的影响

       ( 1)  进入宫廷的兴奋喜悦 ,离开宫廷的悲愤失望。这种政治上大喜大悲的精神洗礼 ,如果没有进入宫廷一遭就

从获得。  ( 2)  身份和自信心得到提高,体验到了当时最高、最中心的政治是怎样一种场景 ,从而具备足以俯瞰全局的胸襟和气概。  ( 3)  在入朝的实际生活体验基础上 ,感情上建立了一种与朝廷、朝政难以割断的联系。  (4)  看到朝

         

廷盛况,把帝国最具有特征的一些方面集中的给以体现。经历宫廷和长安生活 ,对祖国、对时代的重要旨趣 ,可以得到更实在、更直接的体验

2、政治和诗人的关系  (政治影响诗人的创作 ,可以有四种情况。) 

       (1)  政治和诗人的关系:①政治本身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这样政治才会推动诗人创作②从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看 ,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知识分子无法多向分流 ,并凭借多种渠道与社会沟通。在中国封建时代 ,尤其是它的前期 ,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 ,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这样会对他们的视和情感 ,构成限制和束缚 ,使他们与外部疏离 ,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③政治在不同时期所予诗歌的推动力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上的诗歌兴盛期,政治常常格外突出的表现为能从多种层次和方位拨动诗人 ,使之时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  ( 2)  政治对诗人影响的四种情况:①挤占诗人的创作时间和精力;②给诗人以鼓舞或推动;③打击压抑 ,导致怨悱;④诗人被迫害致死 ,或彻底沉默

         

         

         

第八章 唐代山水田园诗

         

、填空题

1、唐代田园诗的创作和边塞诗一样 ,在盛唐时到达高峰。  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孟浩然王维韦应物  。  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社会生活基础:  隐逸漫游孟浩然诗歌内容分类:一部分是写他故乡襄阳的自然风光 ,一部分是漫游期间所写的吴越山水,后者数量较多。王维诗歌内容分类:一类是以《终南山》《汉江临泛》为代表,用雄壮有力的诗笔 ,写出开阔宏远的境界;另一类是以《辋川集》《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为代表 ,以短小篇幅、精炼字写山水,格局不大,但每一篇都能写出一个天地。以短小篇幅精炼文字写山水的占多数,最见艺术个性,对后世诗人响也最大。韦应物在大历前后诗人中是比较杰出的 ,阅历比较丰富 ,思想也高出一般诗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分类:一类是如《构法华寺西亭》《与崔策登西山》《界围岩水帘》《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等;另

         

一类是如《江雪》《渔翁。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在风貌上呈现三方面特征:一是盛唐的时代色彩;二是诗中;三是韵味与禅意。王维是“诗中有画”,韦应物是“诗中有人”。

2、边塞意识 ,是指作者  (或抒情主人公)  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 ,或未置身边塞 ,但具有与边塞军民其 生活通的情思感受。随着唐朝国力下降 ,版图缩小 ,矛盾激化 ,诗人的注意力由外部转向内部 ,边塞诗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但也有一个过程。边塞诗分为两类:一类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手 ,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边防士卒,战士之歌;另一类是被征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中的文士之作 ,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 ,称为军幕文士之歌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派;《辋川集》;题画诗概念;王、孟山水田园诗在风貌上呈现三方面特征。

       ( 1)山水田园诗有较强的山水田园意识 ,即“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田园诗中诗人与景物之间

构成种主客体关系,即侧重写客体、侧重主体、主客体难分轻重;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有,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等。  ( 2)  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唐代的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 ,色彩淡雅 ,意境幽深 ,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 3)  《辋川集》  共二十首,是维的一本山水田园诗集 ,在描写辋川自然景物的同时 ,抒发对辋川生活的感受。  (4)  题画诗是唐代许多诗都喜欢在中国画的空白处 ,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谈论艺术的见地 ,或咏叹画面的意境用诗来评画、论画,借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 5) 一是盛唐的时代色彩;二是诗中有画;三是韵味与禅意。2盛唐的时代色彩;诗中有画;韵味与禅意。

       ( 1)  盛唐的时代色彩:①先看景物境界。其一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虽然多与隐逸有关 ,但他们笔下的景物环与现实会不是对立或隔绝的 ,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亲和的。其二 ,王、孟笔下的景物环境常透露盛唐时代安定康气息。②再看诗人的风神面貌。王、孟的山水诗还从诗人的风神中表现了鲜明的盛唐时代特征。仕和隐、寄身尘世和隐逸幽栖 ,在他们的生活中 ,至少在观念上不那么对立 ,甚至可以做到协调、融通 ,这是盛唐特有的一种心

         

王、孟的亲近山水 ,并非矜持做作 ,既不是给人看 ,也不为避世逃名 ,而是性情和生活中似乎就离不开山水。③从“隐”角度。王、孟亲和具有理想色彩的山林和农村 ,从“隐”的角度看 ,也是隐在一个临界线上。如果太 ,就没有语言、没有诗 ,或者即使有诗 ,也不能与一般读者产生共鸣;如果太低 ,会失去林泉高致 ,不能成为成功的具有魅力的山水田园诗人。  ( 2) 诗中有画:  山水田园诗  (尤其是山水诗)  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 ,诗人在作山水诗 ,常以画法入诗 ,王维不仅作了诗画结合的尝试 ,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先于王维的孟浩然 ,在诗画结合的演进程中 ,也有一定贡献。①孟浩然在诗画结合中的贡献 ,在于取景比较注意选择 ,移步换形 ,使得画面有疏有密 ,有远有近 ,显出层次 ,显出变化。在直觉印象的把握上 ,有时和画法暗合 ,有助于推进诗画结合。但是 比起 王维 ,孟然在以画入诗上并没有达到王维那种自觉的程度。②王维以画入诗 ,在选择视点、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等方 ,深得画理 ,表现出中国山水诗与画相通的特点。其一 ,在视点选择上 ,有多种情况。小诗只限于一两个境头 但如果是中景、大景或全景山水 ,视点问题则比较复杂 ,对景物进行选择和摄取 ,形成俯仰上下和不拘前后左右的流动观。其二 ,摄取景物后的进一步问题是构图和布局。王维善于处理景物主从大小远近的关系。其三 ,王维写光线和色彩常常达到非常微妙的境地。其四 ,王维善于处理景物之间各种辩证关系以突出效果。  ( 3)  韵味与禅意:在开元天宝诗坛上 ,与李、杜、高、岑诗歌之富有气势相比 ,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则让人感到是从韵味方面给诗歌增添魅力。①韵味:王、孟对山水和田园的摹写 ,不仅以“如画”见长 ,而且于中既见山水田园的精神,亦见诗人情采风神。王、孟诗中经常提到“兴”,诗人因兴而起欣赏山水田园的情致 ,并完成诗歌创作。韵味就是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 ,王、孟的诗余韵悠远、令人神往。②禅意: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韵味 ,还与禅趣有关。禅趣的介入,有时候使作者所感受到的境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禅意的介入给一些境界范围似乎的小诗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效果,读王维的诗常常能够感受到那种意中之静、意中之远。诗人的禅悟常常把精神境界升华了,使认识得到了飞跃 ,同时也使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给人以更高一层的美感。以禅观物和一般读者常的眼光观物有时又能形成有趣的对照。

3、王维与佛教的关系;王维前后期的创作情况;怎么理解苏轼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 1) 王维与佛教的关系:王维是唐代诗人中 ,受佛教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生前被誉为“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死后有诗佛” 称号;王维崇尚佛教 ,有家世渊源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光禅师 ,  曾从其学佛十年;就王维诗歌  与佛教系而言 ,可以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 ,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 ,间接表现佛理诗指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 2) 王维前后期的创作情况:王维的创作风格以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创作追求事业与功名 ,写下不少慷慨激昂的诗篇 ,集中表现了希望奔赴疆场 ,杀敌报国的情怀。如《从军行》、《少年行》、《老将行》等 ,都是风格豪放的边塞诗。后期随着政治环境的恶化 ,尤其是张九龄的罢相后 ,开始冷寂下来 ,其诗歌创作也从高歌功名转向幽深的山林。创作了《终南山》、《山居秋暝》等一系列的山水诗。  ( 3)  对“味 诘之诗 ,诗中有画”的理解:①摩诘指王维 ,从句意上理解是说品味王维的诗 ,仿佛诗中有画 ,观看王维的画 ,好像画中有那般 ,说明王维诗画都非常擅长。②王维不仅作了诗画结合的尝试 ,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王维以画入诗,在选择视点、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等方面 ,深得画理 ,表现出中国山水诗与画相通的特点。③从整体上看 ,王维长于写景物的诗 ,使读者如置画中 ,也形容了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如画那般。

         

         

         

第九章 唐代边塞诗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塞意识;边塞诗;边塞诗的分类;以王昌龄、李白为代表的边塞诗;岑参西部边塞诗的特色和成就;初唐边诗的一般情况;盛唐边塞诗一般情况。

       (1)  边塞意识: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 ,具有边塞意识。所谓边塞意识是指作者  (或抒情主人公)  置身边塞所获  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 ,但具有与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  ( 2)  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 ,唐代时期的边塞诗 ,才称为边塞诗。从地域上看 ,边塞诗的范围主要从东北至西部边疆;  内容上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两大题材为主。表诗人有初唐的杨炯、卢照邻等、盛唐的岑参、高适等、中晚唐的李益、卢纶等。  ( 3)  边塞诗的分类:边塞诗中 ,属于战士之歌和军幕文士之歌的作品类型较多。  战士之歌指出自社会上一般诗人之

         

抒情主人公可以看作是边防士卒 ,代表人物有李白、王昌龄、李颀等。军幕文士之歌指被辟聘到边防节度使幕府   的文士作,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代表人物有岑参、高适等。(4) 王昌龄、李白等人的边塞诗都属于战士之歌。  他们的边塞在思想上的特点有:表现报效国家的精神及争取边疆安定和平的愿望;  由士兵眼里去看边塞,有下层   对问题的深入体察和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艺术上:作品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增强了;这些边塞诗多少都带有“拟”“代”倾向;表达上:含蓄蕴藉,思想的丰富性、多重性方面达到很高水平;注意向民歌学习,多采用乐府诗题 ,  富于音乐性。  ( 5)  岑参的诗一改传统表现方法 ,很少虚拟地理概念 ,很少使典用事。“句句从体验中来 ,从阅历里    出”直接表现耳闻目见的西部地域景物、生活 ,表达真切的内心感受。在艺术手法上 ,风格雄奇瑰丽。增强了边     塞诗的真实性、抒情性、  自然美和阳刚之气。拓展了边塞诗的表现领域 ,再现了西部边塞的人文生活和景物风。          ( 6)  初唐边塞诗  内容比较单纯 ,数量比较少。但跟初唐其他各类诗相比 ,有它独特的风貌。                                 ①初唐坛受齐梁浮艳诗风影响比较深 ,但边塞诗较多地继承了北朝民歌 ,乃至建安诗歌的作风 ,往往显得健拔雄   浑。②内容不及盛唐边塞诗丰富多彩 ,但由于唐太宗至武则天时期对外战争的自卫性质更突出 ,军政方面腐败因   素较少 ,初唐边塞诗的献身精神 ,表现得更集中感人。杨炯“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卢照邻“须应驻白日 ,  待战方酣”,意气几出盛唐之上。③就作家论 ,开国之君唐太宗已有边塞之作。虞世南的边塞诗 ,气骨高古 ,英    爽豪壮,初步显示了唐代边塞之作特具的时代气息。嗣后 ,四杰及陈子昂的边塞诗更多。骆宾王数度从军 ,到过陇   西一;陈子昂两次随军北征 ,两人的边塞诗 ,无论是在他们自己的诗歌中 ,还是在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中 ,都占有   重要地位。  ( 7)  盛唐边塞诗:这一阶段 ,是唐代边塞诗的高潮期 ,内容丰富多彩 ,艺术上高度成熟 ,名作、名家集   中涌现,不仅在唐诗中显得光辉耀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从创作方面看,还有两点显得特别突出  一是出现像岑参、高适那样在边塞诗上集中用力的杰出作家。二是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这一时期诗人创作之中 ,诗   们精神向,边塞主题成为一切题材中最富有吸引力的热门。盛唐诗人,无论是否到过边塞,无论是属于哪一流派 ,  都写有边塞题材的诗 ,说明盛唐边塞诗跟时代风会有特殊关系。

2、  中晚唐边塞诗创作的一般情况  (战争的性质和边塞诗人所持的态度关系):

         

       ( 1)  中晚唐边塞诗创作的一般情况:  随着唐朝国防力量的下降、版图缩小、矛盾激化 ,诗人的注意力由外向内  部 边塞诗创作的热潮逐渐减退。退潮也有一个过程 ,大历至贞元初 ,李益、卢纶等的边塞诗 ,笔力和气象还比较接近盛唐。益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作者之一 ,不过感伤的情调较浓。其后 ,边塞诗中浪漫豪情进一步让位给现实主义精。边塞诗追随时代变迁 ,从边塞这个侧面反映唐朝的没落。让人看到领土丧失、边民沦落为奴的现实。  因为北藩镇割据,唐朝廷较多地经营包括岭南在内的南方地区,在滇、蜀交界处,需要多方面应付南诏。由此而来,西南边疆的诗 ,在中晚唐数量增加。南疆诗就其所体现的边塞意识看 ,不如北疆诗强烈。  ( 2)  战争和边塞诗:关于边塞诗人对战争所持的态度问题,历来意见不同。不少涉及战争的边塞诗 ,很难把它和某次具体的战役联系来 ,只能根据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情绪加以认识。至于一些写到了具体战役的作品,作战争的正义性与否来给作品 ,也欠妥当。  因为诗歌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 ,写了战争的诗 ,不一定代表对战争的全面政治评价。它反映的往往是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对该战争的情绪和态度。而是应该根据诗歌具体内容来看 ,如歌颂杀戮血腥味太重 ,则不可以过肯定。另外 ,战争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 ,牵涉到多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的种种复杂因素和背。如天宝八年 ,哥舒翰以数万士卒的代价攻下吐蕃据守的石堡城 ,李白则在诗中加以谴责 ,但边疆的民歌却歌颂了哥舒翰  因此 ,战争的性质与有关边塞诗的评价 ,二者之间不存在机械的对应关系。

3、战士之歌的边塞诗艺术风貌

       ( 1) 首先表现的是报效国家的精神以及争取边疆安定和平的愿望。  ( 2)  由士兵眼里去看边塞 ,特点是有下层人民对问题的入体察和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 3) 如李颀《古从军行》中的战士心情极苦,一方面“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另一方面眼前的景象是“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要执行皇帝的旨意 ,就要残杀无辜。进退两难、富有人道精神的战士 ,不仅从自身 ,而且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提出令人怵惕的问题 ,揭露了黩武者视各族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贪残本性。  (4)  纵观盛唐时期诗人们所写的战士之歌,可以说围绕民族关系和战争问题作 映是充分深入的。既反映了当时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也反映了战争本身的严酷性以及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矛盾。  ( 5)  战士之歌是诗人揣摩体会边防戍卒的情怀而写出的作品 ,因而这类诗从抒情主人公与作者关系看,有不少与唐诗中的宫怨、闺怨以及另外一些题材的旧题乐府相近 ,都多少带有“拟”、“代”的倾向。  ( 6)  诗人为边防士

         

歌唱他们的生和情怀,也难免有其局限的一面,这主要是生活体验带有间接性。  ( 7)  人们的创造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这些历史条件论其充分完满的程度 ,在具体到某些人的时候 ,又总是相对地存在差次。                  4军幕文士之歌艺术风貌

       ( 1)  军幕文士之歌已不像战士之歌那样 ,在创造上有“拟”、“代”的倾向了 ,它是属于作者直抒所历所感的一类。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普通的征人 ,而是军幕文士。这些文士和后代官僚幕府中的帮闲人物不同,他们有不少是有血性的男儿 ,有理想 ,有抱负 ,有健全的体魄、报国的热情。  ( 2)  得益于边塞生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 ,岑参、高适笔下更加丰多彩地展开了边塞军中生活和战争场面。  ( 3)  岑参、高适的诗第一次大量地把西北山川景物乃至某习人情介绍给了中原地区的读者  (4)  在艺术上 ,岑参、高适的西北边塞之作因出于实际见闻和感受 ,不再是  借助间接得来的材料去揣摩悬想,故能进一步改变那种写情写景比较虚泛概括的状态,有着更多的具体性和真切感。  ( 5)    在充分估价岑参、高适军幕文士之歌对于边塞诗重大开拓之功的同时 ,我们不能不看到事物复杂的  面在于幕僚的身份又给他们的作品带来某些局限。

         

         

         

第十章 唐代叙事诗与叙情长篇

         

、填空题

         

1、 中国诗歌的发展 ,侧重于抒情诗 叙事诗特别是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很少见。这和西方相反 ,西方抒情诗并不繁  荣 ,但叙事诗非常发达 ,从荷马史诗开始 ,一直到 20 世纪上半叶 ,有许多长篇巨制。唐代以前 ,  中国汉语叙事诗  的创作经历了两个较发达的阶段:以《诗经》为代表的时期;汉魏时期。“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唐代诗人中叙事诗创作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元稹。                     2、李白、杜甫、韩、元稹、  白居易等诗人笔下 ,有一种藉叙事以抒情的长诗 ,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  界。这批作品的出现 ,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李白叙情长篇 ,以《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代

         

、主观题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  中国汉语叙事诗不发达 ,既有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又有诗歌发展的内部原因  (叙事诗不发达的原因):

       ( 1)  中国的文化 ,有比较内的特点 ,汉民族执着于人生 ,又非常现实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 ,不大可能从人生圈

子中走出来 ,以旁观者或接近旁观的态度 ,把生活作为故事歌唱。  ( 2)  中国古代诗歌 ,尤其是文人的抒情诗 ,不像荷马歌和欧洲诗剧那样 ,直接面对欣赏的群众 ,需要有具体性和激动性 ,需要对所歌唱的事件进行加工增饰 ,形成情节动人的故事。  ( 3)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叙事诗的传统。黑格尔说“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 ,因为他们的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 ,这对史诗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    (4)  中国艺术不重具象重抽象。绘画重写意 戏剧多歌唱少对白 ,没有布景。这种艺术精神体现在诗中 ,使得关于具体事件和人物的交带叙述一减再减 ,本来可以是叙事诗写成了抒情诗 ,本来可以长篇叙事的 ,也只剩寥寥几句。  ( 5)  传统诗论强调比兴。叙事诗比兴用得少 ,主要通过赋的手法叙述故事 ,描写人物。  ( 6)  此外 ,入唐以后 ,近体诗发达 ,文人喜爱写近体诗 ,近体诗中 的绝句 ,体制短小 ,不可能构成情节曲折的叙事诗

2、唐代叙事诗得以展开新局面的背景  (条件)

       (1)  唐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内向的特点有所突破。佛教文化、西域文化的传入 ,启发人们对于人生选择多角度去思考认。跳出个人生活的圈子 ,对人生加以描述或展开幻想的小说  (传奇) 、初级戏剧、说话、变文等大量涌现。声气相应 ,促使诗歌也往往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去歌唱生活故事。  ( 2)  社会生活的复杂化 ,都市的繁荣 ,促使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形制短小着重表现士大夫情志的抒情诗 ,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文学的要求。了扩大诗歌阵,表现丰富变化的社会生活,开始致力于叙事诗的创作。  ( 3)  民间文学特别是前代乐府诗对唐代叙事诗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4)  唐代诗人中叙事诗创作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和元稹                                       3元白叙事诗的艺术风貌

       ( 1)  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 2)  卓越的叙事艺术。  ( 3)  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4)  浓郁的抒情气氛。  ( 5)  与抒情 叙事紧相配合的写景状物

         

4、诗;叙情长篇;《孔雀东南飞》;《乐府诗集》

       ( 1)  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 ,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与  小说剧相比 ,它的情节一般比较简单。这种体裁 ,既用诗的形式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 ,而且情景交融 ,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情节完整集中、人物性格典型突出、有浓厚的诗意和简练的故事 ,又有层次清晰的生场面。  ( 2)  叙情长篇:是指李白、杜甫、韩愈、元稹、  白居易等人所作的借叙事以抒情的长诗。在思想、艺术上达到很高境界。叙情长篇立足于抒情 ,它虽然也叙事 ,但只是将叙事作为抒情的手段 ,并不追求事件的连贯性与故事的完整性多铺排多方面的活动场景和有关事件 ,抒发主体长时期内的比较复杂的情感。这批作品的出现 ,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 3)  《孔雀东南飞》: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也被  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还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4)  《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 100 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也是汉朝、魏晋、南北民歌精华所在。内容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 5000 多首。  它搜集广泛 ,各类有总序 ,每曲有题解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5、汉语叙事诗的创作经历的阶段

唐代以前,中国汉语叙事诗的创作经历了两个较为发达的阶段:( 1) 以《诗经》为代表的时期。《雅》《颂》中有《生;《公刘》;《锦》;《大明》;《玄鸟》;《长发》;《殷武》等类似史诗之作;《风》 中有《谷风》;《氓》等叙事诗。  后于《诗经》的《楚辞》 中也有少量近于叙事之作 ,如《国殇》。  ( 2)  汉魏时期。有《战城南》;《陌上桑》;《羽林郎》。《山采蘼芜》;《东门行》;《孔雀东南飞》《悲愤诗》等名篇。其中《悲愤诗》  出自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手 ,  余者大部分属于民歌或对民歌的模拟。  自晋至隋 ,叙事诗很少 ,但大约在北朝后期产生了《木兰诗》,与《孔雀东 飞》为中国民间叙事诗的双壁。

6唐代叙情长篇的艺术特征与巨大成就

         

叙情篇的出现,离不开中国诗歌发展的独特背景。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而抒情诗特盛,二者为了谋求某种平衡,通过交融产生了叙长篇。  ( 1)  叙事诗和叙情长篇的共同特点是一个“叙”字 ,说明这类诗叙述的手法用得多 ,它

         

们之间不同的特点在于有“情”与“事”之别。叙事诗立足于故事 ,叙情长篇立足于叙情。叙事诗通过事件中人的表现乃至言和思想活动,塑造的是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而叙情长篇由于旨在抒发主体感受 ,塑造的主要是诗人自我形象。  ( 2)  就事而言 ,叙情长篇虽然也用叙的手法写了种种事件 ,但与叙事诗中的事又很不相同。叙事诗包含“有头、尾、有身”的情节 ,是完整动人的故事 ,而叙情长篇所写的一般只是日常生活事件。叙事诗具有情节的整一性”,而叙情长篇的情况比较复杂 ,既不能笼统地要求这种整一性 ,也不可散漫庞杂 ,没有章法。一首叙情  篇往往能写到许多事件 ,  出现在不同时间、场合 ,事件可能比较长 ,也可能只是一些片断。诗人以表现情感过程为主 ,情必须畅通 ,而事不一定连贯 ,不必每首诗只围绕一个事件 ,更不必把每件事都交待得有头有尾。  ( 3)  叙情长篇与叙事的差异 ,说明它始终未能走出抒情诗的领域 ,但它向叙述方向所跨出的一步,则又使它与一般抒情诗表现出多方面的不同。  (4)  叙情上篇在唐诗中是一批掣鲸碧海的伟构,对各个作者来说,往往是该诗人代表性篇 章。之某些叙事诗题材和情趣向市民方向靠拢 ,叙情长篇则更符合诗言志的传统 ,它的身份、  口气都更加的士大夫化。  ( 5)  叙情长篇是诗歌叙事和抒情两大因素在协调统一过程中产生的 ,随着诗歌中叙事、抒情乃至议论等多种成分合的千变万化,不仅叙情长篇的格局面貌表现为一动态序列,而且有的作品还在一定程度上越出一般抒情诗、叙事诗和叙情长篇的常规 ,呈现复杂情况。  ( 6)  叙情长篇非有巨大的才力难以驾驭,唐诗中这一类型的成功之作多出自大诗之手 ,是正当他们阅历丰富、精力旺盛、诗艺成熟、感慨最深的时候。

         

         

         

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诗体的艺术风貌

         

、填空题

         

1、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 ,体制大备。诸体在字数、长短、音节、格调、偶对等方面各不相同。  明代胡震亨  《唐音癸签・体凡中对诸体的原委分合作出说明。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两个重要选本 ,将唐分为七大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 ,五古、律、五言长律、七律、五绝、七绝,都是齐言,只有七古既包含齐言,也包含杂言。只要篇中有七言的句子,

         

无论徒诗、乐府 ,还是骚体等 ,都一并包括在内。  除这七类外 ,还有四言六言诗七言长律等 ,但数量有限,诗绝大部分篇章 ,都可以列入上述七类之中。

2、五言古诗代开始 ,成为诗歌的主要样式 ,直到唐代 ,仍未见衰。汉魏五古本身有两种 ,一种是以汉乐府为  代表偏于叙事的体系;一种是从苏李赠答、古诗十九首到陶渊明的偏于抒情的体系。永明之后,作诗多讲究声病,唐人称为“齐梁,与汉魏五言诗有别。唐五古中成就最多的是李白杜甫韩愈三家。李白《古风五十九首》、《长干行》等乐府诗,近于五古正宗。杜甫的五古,品类更多。尤其是《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篇 ,把五古叙事和抒情的传统结合在一起 ,是唐调五古的丰碑。韩愈的五古因逞才使气稍欠古朴淳厚之 ,但他笔力强、用意正 ,作品可算唐代五古巨擘

3、七古的产生和发展 ,迟于五古。七古的概念、  内涵不像五古那样确定和单一。所以 ,高棅的《唐诗品汇》、沈德潜的《诗别裁集》都不作细分 ,在七古名目下 ,既收了古诗歌行 ,也收了乐府杂言等。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   中唐韩两派分别继承。初唐七古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等人为代表。冯班称初唐七古为“齐梁体”  盛唐七古“古调”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

4、律诗顺着六朝文学发展演化的一种诗体。六朝文学重视丽辞、讲究声律 ,为律诗开辟了道路。律诗的产生 ,  要追溯谢灵运沈约。盛唐期 ,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人并出 ,众妙咸备 ,使五律创作达到极盛局面后期 ,对七律作出多方开拓 ,使七律取得和五、七古及五律相并列的地位。杜甫的七律达一百五十一首 ,超初盛唐诗人七律的总和。律体定格指:字数对仗、声律 ,具有均衡、整齐、  圆润、和谐等特点。       5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 ,源于乐府 ,得名于联句。绝句和其他诗体比较 ,显得更为精练、委曲、含蓄、自然更容易上口王翰王之涣“葡萄美酒”、“黄河远上”等篇 ,达到了唐代七绝的最高水平。                         6、清代诗人注杜甫的名著: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  (《钱注杜诗》);  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

         

1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律诗;绝句;初唐体

       ( 1)  五言古诗从汉代开始 ,就成为诗歌的主要样式 ,直到唐代 ,仍未见衰。汉魏五古本身有两种:一种是汉乐 府为代表的偏于叙事的体系;一种是从苏李赠答 ,古诗十九首到陶渊明的偏于抒情的体系。唐代五古中成就多方的是李白、杜甫、韩愈三家。  ( 2)  七言古诗:七古的产生和发展 ,迟于五言。《诗经》、《楚辞》  中虽然有七的句  ,但不能称为七言。七古的概念 ,  内涵不像五古那样确定单一 ,初唐和盛唐各有一种七古 ,初唐七古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等为代表。七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最少约束、最富有容量的一种体式。  ( 3)  律诗:律诗是顺着六学发展趋势必然要演化出的一种诗体;律诗的字数、对仗、声律都有定格;具有均衡、整齐、圆润、和谐的特点;  由字数的多少可分为五律、七律。  (4)  绝句:最明显的特征是每首四句;其他一些诗体比较 ,显得更为精练,委曲含蓄、  自然 ,更容易上口。唐诗七绝数量既多 ,质量尤高 ,李白、王昌龄最受推崇。岑参、高适以气骨胜,王维以气韵胜。王翰、王之涣“葡萄美酒夜光杯”、“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篇 ,达到了唐代七绝的最高水平。  ( 5) 初 唐体: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有“唐初体”一说 ,指的是“唐初犹袭陈隋之体”,明代有人将“唐初体”改为初 唐体”,明后 ,“初唐体”就指“四杰”的七言歌行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
AI小墨 发表于 2024-8-8 12: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言文学】唐诗研究-复习资料-收藏学习

唐诗,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习唐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诗人与作品**:了解唐代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熟悉他们的代表作。 2. **诗歌形式**:掌握唐诗的基本形式,如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理解其格律特点。 3. **主题与风格**:分析唐诗的主题,如山水田园、边塞戍楼、咏史抒怀等,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4. **艺术手法**:学习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5. **文化背景**:探究唐诗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如唐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对诗歌的影响。 6. **鉴赏与分析**:培养对唐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唐诗,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答疑
温馨提示

      由于近期经常有同学反馈添加我们客服QQ没有反应,如果您在添加我们QQ客服一直没有通过,或者发送的信息一直没有回复,有可能是QQ消息通知吞吐或延迟,建议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进行联系。

1. 已购买2025年4月备考资料包(含押题)的同学,注册账号后可联系我们开通作文批改、在线练习和有问必答系统免费使用权限。

2. 网站内含有其他科目学习资料,是需要另付购买的哈!

3、资料是一次购买,永久免费更新的(考前冲刺资料除外)。

4、如何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唯一联系方式如下,建议添加我们客服微信,QQ经常有收不到消息与通知的情况。

微信号:13515663803 QQ号:257723398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