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一、“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二、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个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三、“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沉钟社成立于1924年。鲁迅寓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其他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社团,如湖畔诗社、新月社。湖畔诗社(1922)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余上沅等对旧剧的“程式化”、“象征化”加以肯定。创造社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四、“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人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文学研究会的理论批评家有沈雁冰和郑振铎。
五、“创造社”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六、“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西方文学的译介客观上也培养了人们对于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习惯。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七、“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1)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2)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所取代。(3)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4)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八、“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了对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斗争。林纾写了《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加讨伐,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又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新文化的先驱蔡元培、李大钊和鲁迅都对林纾进行了批驳。1922年,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九、语丝社《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第二节 鲁迅
一、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二、《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2、《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1、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2、《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四、《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一是外冷内热,二是以讽抒情,三是形喜实悲。
五、《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六、《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
鲁迅所写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有各种类型,其中有以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孔乙己》和《白光》,有以封建卫道士为讽刺对象的《高老夫子》和《肥皂》。
七、《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1.在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孔乙己》、《明天》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2.在艺术风格上,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
3.格式上,《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
八、《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2、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九、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古人形象的现代意义。
《故事新编》构筑的艺术世界布满了迷离与奇幻的色彩,在这个生疏而又怪诞的世界中,现实的荒谬事物摆脱了习以为常的状态,暴露出内在的荒谬和畸形,一些来自为人们尊崇的显赫历史人物消失了长期积淀的庄重神圣,变得出人意外的滑稽可笑。
第三节 小说创作
一、20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中国文学的第一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是鲁迅刊载于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二、《新潮》作家群的小说作品
除鲁迅外,现代小说最早的作者还有《新潮》的作家群,即《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的作者汪敬熙,《渔家》、《贞女》的作者杨振声,《这也是一个人》、《春游》的作者叶绍钧,《花匠》的作者俞平伯等人。
三、创造社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创作
创造社遵循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小说的取材多为自己个人的经历和身边琐事,所以有“自叙传小说”(或曰“身边小说”)之称。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是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三部曲)
四、20年代台湾已开始出现的新文学的小说创作
早在1922年,台湾就已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五、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作品
1.“问题小说”
(1)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创作的一批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
(2)代表作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钩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等。
2.“乡土文学”:到20年代中期,“问题小说”逐渐式微,“乡土文学”则走向勃兴。乡土文学作家群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台静农等。乡土文学作家普遍地受到鲁迅乡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深厚影响。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先河的作家是鲁迅。
六、1925年前后出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观念和创作
1925年前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和有关创作方法开始进入现代文学的领域,一些先行者更尝试进入革命文学的创作领域。在小说创作上,最突出的革命文学作家是蒋光赤,他的代表作品有《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七、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
题材特点:1、日本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催遭;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3、传统封建思想的愚昧;4、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艺术特色:体现出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口语化。对于台湾方言进行了成功的运用。
八、郁达夫的“自叙小说”
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九、郭沫若20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
郭沫若的《残春》、《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是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的小说。
十、叶绍钧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8年,叶绍钧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这是一部在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意义的重要作品。被茅盾称为看“鼎 之作”。
第四节 诗歌创作
一、2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一念》、《人力车夫》、《相隔一层纸》、《月夜》等诗标志着新诗在寻找新语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胡适(1891—1962)的诗集《尝试集》,1920年3月初版,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二、诗作特色
《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
三、初期白话诗的共同艺术特点
初期白话诗的共同艺术特点是强调“经验”,偏于说理,冲淡、平实,崇尚语言的节奏,明白如话,表现出散文化倾向。
四、20年代的台湾新诗创作
20年代的台湾在新诗创作方面有赖和《觉悟下的牺牲》、施文杞的《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追风的《诗的模仿》;杨云萍的《橘子开花》等;1925年12月,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张我军的《乱都之恋》在台北出版。
五、2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
20年政治抒情诗有,蒋光赤的《新梦》(1925)、《哀中国》(1927),郭沫若的《前茅》、《恢复》等,是30年代革命的政治抒情诗的先驱。
六、湖畔诗社诗人的新诗创作
①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②出版诗集《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
③湖畔诗人的作品多歌唱爱情、友情和大自然,诗中真纯的自我抒情在主人公形象时“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七、“小诗运动”与冰心的小诗创作
小诗的形成受到了周作人所译介的日本的短歌、俳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最早的小诗作者有朱自清、刘半农等,对诗坛形成重大影响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
八、冯至本时期的诗歌创作
冯至(1905—1993)本时期的诗风是浪漫主义的,有诗集《昨日之歌》。冯至诗歌所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来自德国。
九、“新月诗派”的格律主张和诗歌创作
新月诗派作为诗歌流派始于1926年4月1日的《晨报副刊•诗镌》,参与了编辑工作并以诗文创立流派的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杨振声、朱湘等人。新月诗派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提出诗歌“三美主张”代表是徐志摩、闻一多。
十、“象征诗派”与李金发诗歌创作
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他的诗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等人的影响。
第五节 散文创作
一、2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在“五四”新文学创作中,散文是最有成就的门类。“五四”时期稍有成就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散文家。“五四”时期最早出现的散文作品,是以议论时政为主的杂感短论,即杂文。
二、“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其次,散文成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门类;再次,“五四”散文所张扬的“个性解放”构成了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
三、“语丝文体”
“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语丝文体’的特色是短小犀利,富于俏皮和讽刺,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四、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的特点
郭沫若的散文集有《塔》、《橄榄》、《水平线下》等。1925年发表的《小品六章》是郭沫若散文的代表作。
五、瞿秋白的《新俄国游记》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
在“五四”时期,散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还有“文学研究会”的冰心、朱自清等人。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还应提到的是瞿秋白的两部通讯散文集《新俄国游记》(又名《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六、周作人散文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成就
1918年他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一文,在当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提倡过同样有进步意义的“平民文学”的主张。发表过《小河》、《两个扫雪的人》、《路上所见》、《北风》、《画家》等,以接近口语的白话作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周作人的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方面,其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等。
七、冰心散文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冰心早期还写过一些婉约典雅的小诗,曾独步一时,被人们誉为“冰心体”。
冰心的“爱”的哲学的道德情感力量应充分肯定,在艺术上也使她独树一帜。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自然卷舒,空灵又飘逸;语言美妙,清丽又典雅。
八、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1)旁征博引,(2)舒展自如,娓娓而谈,(3)平和冲淡,恬适淡远,又不乏幽默、苦涩的滋味,(4)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具有独特的风致。
第六节 戏剧创作
一、中国现代戏剧最初的发展情况
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话剧,最早是1911年洪深写的《卖梨人》和与此差不多同时欧阳予倩的《运动力》。自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终身大事》起,形成了各种戏剧流派的雏形。
二、春柳社
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三、《终身大事》
胡适的《终身大事》与南开新剧团的《新村正》等是最早运用现代话剧的形式表现“五四”时代精神的剧作。洪深介绍《终身大事》时说:“这一时期理论非常丰富,创作却十分贫乏,只有胡适《终身大事》一部剧本是值得称道的。”
四、“南国社”
是田汉领导创立的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五、民众戏剧社
①民众戏剧社是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1921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②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③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六、20年代主要话剧作家和代表性话剧作品
在20年代话剧创作中,田汉、洪深、丁西林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田汉在20年代发表了《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等二十多部戏剧。丁西林:1923年写出的第一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一鸣惊人,显露出他出众的幽默才能和高度的喜剧艺术技巧。
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的思想特色是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洪深的《赵阎王》。胡适的《终身大事》。
七、“问题剧”与“写实的社会剧”
“问题剧”是以历史题材来影射现实的“问题”的剧作,“写实的社会剧”是以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真实人生的剧作。
问题剧是20世纪20年代“五四”文坛上出现的一批借鉴易卜生的戏剧类型,往往以历史题材来影射现实,出现了一大批以胡适的《终身大事》为代表的“娜拉”型戏剧作品和“出走型”戏剧人物。
八、郭沫若20年代的历史题材戏剧创作
郭沫若20年代专注于历史题材戏剧创作,1923年发表了《卓文君》和《王昭君》,1925年又创作了《聂莹》,1926年将这三部戏剧集结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九、洪深的话剧创作及其剧作《赵阎王》
洪深1922年创作话剧《赵阎王》,借鉴奥尼尔《琼斯皇》的戏剧手法,以大段的独白和心理幻觉表现人物的恐惧心理,使剧界耳目一新。
十、田汉的《咖啡店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话剧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
田汉1920年写成话剧《咖啡店之一夜》,20年代田汉最有影响的剧作是《获虎之夜》与《名优之死》。
《南归》:属于象征剧,里面浪迹天涯的流浪者也弹着吉他唱着感伤的歌,一身诗人气质。《名优之死》:是公认的现实主义力作,是田汉艺术探索转变期中最优秀的重要代表作品。《回春之曲》:三幕剧,音位回归到他所擅长的抒情风格而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丽人行》:打破幕的分割,运用话剧的多场次结构,将全剧分为二十一场。女工刘金妹。
十一、爱美剧
(1)1921年初,汪仲贤、陈大悲等组成的民众戏剧社,与应云卫、欧阳予倩等组成的上海戏剧协社,着力提倡“爱美剧”。
(2)“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它针对文明戏的堕落,力求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3)主张戏剧表现时代、人生,并重视舞台实践、剧场组织工作以及剧本的创作与改编,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单选题】
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
A:南国社
B:辛酉社
C:民众戏剧社
D:春柳社
答案:D
解析: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可知,最早的话剧团体为春柳社。
【简答题】
2.象征诗派
【答案解析】
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
3.论述《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及成就。
【答案解析】
(1)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炼,具备诗的特点;
(2)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了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
(3)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词约而旨远,言尽而意永;
(4)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 概述
一、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转折
1928—193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十年,又统称为30年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也称左翼十年,开始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太阳社于1927年底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磁、钱杏邨、孟超等,出版刊物有《太阳月刊》、《海风周刊》等。此后,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被发表。
三、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
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鲁迅在与创造社的论争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提倡,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他指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情况
左联: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3.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4.会刊《新诗歌》。左联先后出版的刊物有:《北斗》 ,《文学月报》,《文学导报》,《前哨》。
六、“左联”进行的主要文学活动
1.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2.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3.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5.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七、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主要是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的论争。
八、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1931年底,以自由人自诩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开弓。
九、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大众语文论争”:这场论争是因为1934年5月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的。
十、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两个口号: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
“左联”成立后,第一次向国内介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论家是周扬。他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1936 年,鲁迅对“两个口号”的论争做了辩证解释的文章是《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第二节 茅盾
一、茅盾的主要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道路
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其中提出的“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更是成为稍后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基本精神的先声。
二、茅盾的主要文学作品
长篇《子夜》《虹》《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中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香山红叶》不是矛盾的散文。
三、“社会剖析派小说”
茅盾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如实描写现实,在其影响下出现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者和作品,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人物:茅盾、沙汀、吴组缃、艾芜。
四、茅盾的“文学为人生”的主张
茅盾于20年代初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包括的内容有:反映民众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同情被损害与被侮辱者,指导人生。茅盾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表现出时代风采。
五、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价值
《野蔷薇》是茅盾1929年7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它收录了作者创作于1928年至1929年的《创造》、《自杀》、《诗与散文》、《一个女性》、《昙》等5篇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1)小说均以恋爱为题材,表现“追求“与”幻灭“的主题。(2)艺术价值: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 :①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②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六、《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
第三节 巴金
一、巴金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
巴金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创作于抗战时期的小说是《火》。
二、巴金主要小说作品
《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三部曲又称抗战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
三、巴金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情况
巴金被无政府主义激进的思想所吸引。巴金早期的世界观的实质是“把革命民主主义的内核裹藏在无政府主义的外衣之中”。
四、巴金的短篇小说创作及其艺术上的特点
第一类作品,数量较多又有特点,以反映外国人民的生活为主。第二类作品,以反映国内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反抗斗争为主要内容。第三类作品是童话。多采用第一人称;人物塑造上,注重对心灵的探索,注意负责的性格;在结构上,娓娓而谈。
五、《憩园》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憩园》反映这种腐朽的制度对其自身成员人性的扭曲与毒害。既有游子归家寻梦的怀旧情绪,又有对人事变迁的哀伤、感慨,对自己笔下的这些行将衰亡的人物,同情多于愤怒,叹息多于批判,通篇凄美的、抒情的调子,文字舒缓、婉约。
六、《激流三部曲》的主要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特点
1、巴金的《家》中觉新形象的悲剧性命运。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第四节 老舍
一、老舍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
老舍,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老舍的主要小说作品
1925年在英国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大家。在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期间,老舍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先后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把幽默与严肃的思考结合起来。是老舍上述三部作品共同的特色。《猫城记》寓言体小说,主题是批判国民性。《离婚》标志着老舍创作思想艺术的新高度。《鼓书艺人》是40年代末应邀在美讲学期间写成,该作是老舍城市底层社会生活长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
在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期间,他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先后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二马》是三篇中的翘楚。老舍以中英两个民族心理对比来剖析国民性的小说是《二马》。
《二马》以马氏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画面。
四、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成就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连载于《宇宙风》杂志(1936年9月—1937年10月),1939年首版单行本。
主要人物:祥子、虎妞、刘四爷、曹先生、小福子。
五.《四世同堂》
1、老舍的宏篇巨著《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作品以祁家为中心,广泛地描写了北京市民阶层的各式人等。①结构特点: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辐射型人物关系设置,网络状展开。②思想内容:反映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觉醒、斗争;侵略者统治下灵肉遭遇折磨的痛史与惶惑偷生国民性的恨史;表现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④人物:钱默吟、蓝东阳、小崔。祁老者形象:胆小怕事,因循守旧,安分守己。
2、《四世同堂》采用的是长河奔流的结构方式,其多线索的宏大叙述,在深广度、笔力、气势上都是有自觉的史诗式的追求。
3、祁老人是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祁家的长者。祈瑞宣是既接受新式教育,又受着传统文化思想束缚的祁家的长房长孙。祁瑞丰是祁家的败家子和民族的败类。钱默吟是一个旧式知识分子,他身上体现的是名士风范和侠风义骨。
第五节 沈从文
一、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
沈从文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八骏图》、《新与旧》、《月下小景》、《阿黑小史》《湘行散记》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始终称自己为“乡下人”,
二、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其代表性作品
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4年—1930年成长期,1931年—1938年丰盛期、成熟期,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以及《八骏图》、《新与旧》、《月下小景》、《阿黑小史》、《湘行散记》等大量作品都发表于这一时期。沈从文批判大学教授的卑下人格、反映他们污浊内心的小说是《八骏图》。
三、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人生”两大类题材
“湘西世界”: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现代都市人生:都市文化批判系列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八骏图》则代表了沈从文都市文化批判的最高成就。
四、《边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边城》通过对女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体现了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理想的人性,作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从某一方面展现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内涵。
五、《八骏图》的写作意图和独特的叙事手法
创作意图:是他的笔触从叙述自身经历转向关心社会和人生,对现实社会的丑恶和文明世界的虚伪也有所针砭,知识分子开始成为他描写的对象,与以往不同的小说《八骏图》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都市题材小说。沈从文创作《八骏图》与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酒中八仙”相关联。当然小说的原型并非完全就是现实中的“八仙”。
六、以《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为例,论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1)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分为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两部分,以《边城》与《八骏图》为代表;
(2)《边城》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赞颂了自然、健康、优美的人性,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3)《八骏图》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生形式;
第六节 曹禺
一、曹禺的生平和戏剧创作情况
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著有《雷雨》、四幕剧《日出》、三幕剧《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其中《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合称为“鲁郭茅,老巴曹”。
抗战爆发后,曹禺创作了《北京人》《家》《蜕变》。《北京人》:曾思懿、江泰;《日出》:方达生、翠喜;《雷雨》:四凤。《雷雨》的诞生,以及曹禺的《日出》、《原野》等优秀剧作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代表人物周冲、侍萍、鲁大海、繁漪。
二、曹禺剧作在戏剧语言方面的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三、曹禺戏剧的语言风格。
(1)戏剧台词都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
(2)戏剧语言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具有丰富的潜台词;(3)戏剧语言富有诗意。
四、《雷雨》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①从家庭层面说,表现了家庭的悲剧、家庭的罪恶;②从阶级层面说,《雷雨》表现了阶级的对立,③从社会层面说,表现了社会的冷酷;④从人生哲学层面说,表现了宇宙的残忍,人类的命运悲剧。
周朴园的性格特征:①这是一个带有封建精神特征的资本家形象;②这个人物集中表现出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的性格特点;③作品也表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的温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艺术特色:1.独特的结构艺术。其结构上采用了“回溯法”,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2.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3.追求戏剧的诗意,诗意的人物和诗意的语言也增强了全剧的诗意。《雷雨》属于锁闭式结构。
五、《日出》的结构艺术特点。
(1)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2)用诸多生活的片断来表达“损不足以有余”的判性主题。(3)结构上采用辅助性手法:如设置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陈白露、金八等,加强戏剧结构的整体性
六、《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
1.《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2.《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第七节 小说创作
一、3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30年代小说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深厚的历史内容的长篇小说最为突出。
二、30年代小说作家形成的几个主要群落
左翼作家群。以文学为革命呐喊,热衷表现流行的“革命加恋爱”主题。京派作家群:主要是指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新感觉派”作家群:“新感觉派”是指30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还有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作品也体现了“新感觉派”的基本特点。
萧红的(1911-1942)这时期的代表作是被鲁迅评为表现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的《生死场》。
三、将光慈、柔石、丁玲、沙汀、艾芜等作家的小说创作情况
蒋光慈:在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写出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柔石:创作了著名的中篇小说《二月》(人物“陶岚”出自该作品)。
丁玲:1927大革命失败之后所写的《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报告文学和小说作品:《十八个》、《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莎菲女士的日记》是成名作。丁玲年在解放区创作的小说有《在医院中》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在霞村的时候》。沙汀: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还乡记》。艾芜:1933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南行记》。
四、京派作家群的流派特色
(1)30年代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主要是居留北京的一些自由主义作家,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和萧乾等。
(2)侧重表现人性的丰富乃至美好,展示乡风民俗的和谐,作品大都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宁静幽闲的意境之美,对于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的创新:
(1)新感觉派的创作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2)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觉,采用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 (3)开掘包括人的梦幻与变态心理的无意识领域。
六、丁玲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1.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土改斗争中农村生活的复杂性,暖水屯有着明晰的阶级分野。2.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显示了丁玲善于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的艺术特长。
七、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及其意义。
(1)莎菲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女性,执拗地寻求人生的意义却又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徘徊于声色边缘;重感情,更爱幻想与狂想。(2)莎菲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动荡时代知识青年的反抗而带着病态的性格。
八、张天翼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包氏父子》;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
思想特色:1.张天翼的小说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2.鞭挞了小市民包括职员灰色人生哲学和畸零性格。
第八节 诗歌创作
一、30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30年代新诗创作主要有三股潮流,即政治抒情诗歌、唯美诗歌和乡土诗歌。
二、30年代政治抒情诗歌的创作
1927年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中的大部分诗歌是抒写革命情怀,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诗。
三、30年代唯美派诗歌的创作
唯美诗歌派:主要指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的诗歌创作。新月派在1927年以后的活动已经由北京转移至上海,这时的新月派诗歌的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等人。他们的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
四、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现代派的得名除了因为他们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之外,在艺术上,现代派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金克木、施蛰存、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等。
五、以戴望舒的诗歌为例,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色。
(1)戴望舒的诗歌长于感受体味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又避免直接抒情,表现出现代派诗歌注重表达孤独、寂寞和惆怅等个人情绪,诗绪朦胧、神秘的特点;(2)戴望舒的诗歌借鉴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同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笼络等表现手法,将主观情感外化为意象,集中体现了现代派以象征主义为中心,诗歌的语义具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六、30年代乡土诗歌的创作
臧克家30年代诗歌主要是描写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他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泥土诗人”。
七、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殷夫的诗作较为出色。生前曾自编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等四本诗集。人们将他的代表作称为“红色鼓动诗”。
八、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诗集:192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此后又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四部诗集出版。《雨巷》:戴望舒的成名作,在当时广为流传,因此他也被称为“雨巷诗人”,《雨巷》被叶绍钧称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九、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1)对内心朦胧的诗情有特殊的敏感,长于书写细赋的感受。(2)善于将主观情感外化为意象,把抽象的情绪感觉化
(3)娴熟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4)形式自由灵动,30年代以后,更趋向于散文化。
十、臧克家诗歌的主要内容、思想特征和艺术特点
臧克家30年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他也因此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老马》是臧克家最负盛名的短诗,这里的“老马”正是忍辱负重、饱受苦难的中国农民的性格与命运的象征。闻一多在《烙印·序》中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第九节 散文创作情况
一、30年代专门性散文刊物的刊行情况
30年代在鲁迅杂文熏陶、哺育下还产生了一些杂文新秀,如徐懋庸出版了《不惊人集》、《打杂集》;唐弢出版了《推背集》、《海天集》,他们都是优秀的左翼青年作家。在三十年代的散文作家中,以写作杂文著称的是徐懋庸。
二、30年代议论性散文的突出成就
30年代散文成就最为突出的是议论性散文,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30年代在鲁迅杂文熏陶、哺育下还产生了一些杂文新秀,如《不惊人集》、《打杂集》,《推背集》、《海天集》,还有柯灵、聂绀弩等也写了不少杂文。
三、30年代抒情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在抒情散文方面,何其芳和丽尼是较突出的。何其芳的抒情散文集《画梦录》在文体上近乎散文诗,在艺术上除依事托物以抒情怀外,还注重运用想象选择意象,借鉴象征手法,语言词彩较绚丽。丽尼有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
四、30年代叙事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叙事散文方面,较有成就的有李广田和陆蠡。李广田有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等。陆蠡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其中有些是抒情散文,但写得较好的是记人的,而且多是写农村人物的那些作品。
五、30年代哲理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
30年代哲理散文较有特色的是丰子恺、梁遇春。丰子恺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梁遇春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梁遇春的散文善于在拉杂闲谈或解析知识中讲一些人生哲理,文笔既幽默风趣,又清新婉转。
六、30年代游记散文方面的主要成就:30年代游记散文写得较好的是郁达夫,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达夫游记》。
第十节 戏剧创作概况
一、30年代戏剧运动的基本情况
30年代戏剧的发展首先体现为左翼戏剧运动的蓬勃展开。
二、“农民戏剧实验”
曾有“南田(汉)北熊”之说的熊佛西1926年离美归国,主持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1932年至1936年间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
三、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和左翼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夏衍的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芳草天涯》。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的《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洪深1930年至1932年间相继创作了《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合称“农村三部曲”。
【单选题】
1.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的作品是 ( )
A:《上海屋檐下》
B:《法西斯细菌》
C:《都会的一角》
D:《赛金花》
【答案解析】
夏衍的《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继之又有他的《都会的一角》和田汉的《回春之曲》,还有许多是热血沸腾的戏剧家们集体创作的剧作。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1937——1949)
第一节 概述
一、4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1937——1949)十二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
二、40年代文学形成的三个区域: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
三、40年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抗战初期;抗战中期;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
四、“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1.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2.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3.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
五、40年代台湾文学社团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
1936年9月,日本殖民当局开始推动“皇民化”运动。作家只能用日文进行创作。台湾重要的文学社团:“银铃会”。
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抗战以来整个文艺界的创作和理论批判产生的影响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公开发表。《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讲话》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中,明确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
七、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其对新文学发展的意义。
内容:1942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这次讲话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及其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根本上提出文艺的方向性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一、40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沈从文:《长河》;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钱钟书:《围城》;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等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之作。
二、40年代国统区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抗战初期戏剧运动异常活跃。出现了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的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的三个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
三、40年代国统区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两大流派:七月派、九叶派。两种文体:艾青体、田间体。
四、40年代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题的小说
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题的小说,则有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的《山野》,吴组缃的《山洪》等,这些作品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分析由于民族矛盾刺激而迅速变动中的社会人群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五、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
(1)杰出的讽刺艺术。(2)独特的场景安排。(3)精湛的结构艺术。
六、40年代历史题材的小说
历史题材创作方面,40年代有两个创作高潮,一是上海“孤岛文学”的南明史剧,主要有阿英的《碧血花》、《葛嫩娘》、《海国英雄》。二是郭沫若从1941.12到1943.4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
七、40年代的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
七月诗派:1.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2.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九叶诗派:1.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2.主要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3.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八、沙汀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沙汀抗战时期的小说主要是揭露那些借抗战之名营私舞弊,大发国难财的国民党基层官吏和鱼肉乡民的土豪劣绅,无情地撕下他们冠冕堂皇的抗战外衣,刻画他们可憎可鄙可笑之态。
艺术成就:1.杰出的讽刺艺术 2.独特的场景安排 3.精湛的结构艺术。
十、艾芜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艾芜的小说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写出了生活重压给人们的精神创伤。
艺术成就:有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和处理题材的魄力;作品笔调清新明快;以现实主义手法取代抒情浪漫的风格。
十一、钱钟书《围城》的思想意蕴、主要艺术特色
《围城》的思想意蕴大致可分三个层面:1.社会批判层面。作品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足迹。2.文化批判层面。3.哲学反思层面。《围城》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思考。艺术特色:1.作品中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2.作者在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3.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笔下。
十二、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等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特色
1、(1)路翎40年代的长篇小说。(2)以抗战为背景,描写了苏州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各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表现了财主的儿女们在大时代中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运。(3)史诗般地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深入表现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2、人物形象塑造:作者从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刻画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类型。
3、主要艺术特色:以史诗的笔触,描写人物的灵魂的搏斗,在揭示人物的灵魂的复杂性方面具有特殊价值。采用兼容政治、哲理、抒情等多种艺术要素的夹叙夹议的叙述艺术。
十三、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1、思想内容:(1)张爱玲小说以超脱于政治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人生;(2)集中地暴露了个人身上的邪恶性;(3)刻画了现代都市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尖锐矛盾;(4)表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
2、艺术价值:(1)张爱玲小说的特色首先来自于传奇性的故事,以及弥漫于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她擅长于叙说“家史性”的故事。(2)她的小说有丑恶的人性展示,两性关系中的性心理、性变态、人格分裂等是她常写的题材。(3)她不仅将中外古今的优秀传统熔于一炉,而且能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雅俗融合的境界。
十四、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独特的情调以及在诗歌艺术上的独特建树
1、主要思想内容有:(1)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2)注重挖掘在苦难中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3)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4)表现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不息的追求。
2、艾青的诗歌突出地表现着一种独特的情调,这便是浓浓的忧郁情绪。艾青诗歌在艺术上的独特建树:第一,意象和诗歌形象。第二,感觉印象与所宣泄的主观感情的融合。第三,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
十六、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1)是在动荡混乱时代,一个现代派诗人内心情绪的凝结,在“我”的形象系谱中显示出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2)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展示内心的分裂、残缺、矛盾和痛苦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3)在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与沉思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
十七、夏衍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选取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的题材,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作者用平淡的笔墨来写人物的灵魂,细致而不露痕迹,在看似平静的画面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感情,作品显示出清淡、质朴、隽永、飘逸的艺术风格。
十九、陈白尘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陈白尘戏剧创作坚持现实主义方向。他一方面从历史素材中寻找戏剧性,另一方面他从现实生活提炼喜剧性,以他特有的幽默和讽刺才华,写出一部部“大时代的小喜剧”。
二十、陈白尘《升官图》的艺术表现特色。
①以荒诞离奇的梦境揭示现实,梦境为喜剧手法的自由发挥起了重要作用;
②情节的离奇建构和人物描写的高度漫画化相结合,使剧作充满喜剧性;
③用喜剧手法将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结合在一起,写出群丑多行不义的必然下场。
二十一、张恨水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成名作。
张恨水是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他受到鸳鸯蝴蝶派影响,他的小说有以俗为雅、注重传承、大量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的特点,创作有社会讽喻小说《八十一梦》。
《啼笑因缘》这本书的出版之后非常畅销,张恨水因此被视为旧派通俗文学中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张恨水1926年发表的《金粉世家》是其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一、秧歌剧的改造创新
影响大的秧歌剧主要有《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红布条》(苏一平)等。这些新秧歌思想内容,选择了现实的劳动生活题材,描绘了健康有活力的工农兵形象,深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等是歌谣体新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