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
绪论
1、治国之道【简答题】
荀悦(东汉):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
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
2、整体特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有行政而无政治。
(2)行政、财政、立法、司法不分。
(3)传统中国治国之道的核心:
“以德治国”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简答题】
(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本质是国家联盟)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奴隶社会晚期)
(4)原始民主遗风残留(民主议事、纳谏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特点(战国——1840鸦片战争)【简答题】
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其内部的矛盾运
动:【选择题】
(1)皇权与相权(最主要矛盾)宰相权力逐渐消弱,直至废除。
(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论述题】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
机制。
(1)施政过程中“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
(2)提高君主素质
(3)神权抑制君权
(4)给君主施加心理压力,尊号、谥号、庙号等尊褒贬抑(5)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祖制)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 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管理
母系氏族公社的特点【选择题】【简答题】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
(3)实行原始民主制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
高权力机关,重大事物由全体成年男女讨论决定。
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体制军事首长:统率军队,担任主祭,
部落酋长议事会:常设权利机关
人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在父系氏族公社中,最小的生产单位已经不再是氏族,而是氏族之下
的各个父系大家庭
第二节 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夏朝
启杀益,剿绝有扈氏,正式将军事首长的推选由禅让制变为王位世袭
制,把原先民主制基础上的“公共权力”变为强制性的“专制权力”,
君主制成为基本政体
二、殷商
盘庚迁殷后,将“兄终弟及”变为“王子王位继承制”,且是王的直
系子嗣。商王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独尊地位;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
机构,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
三、周王朝
周朝解决了王位继承的顺序问题,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血缘亲疏以及长幼辈分的血族观,保证
嫡长子继承王位。
周天子地位最高、权力最大,拥有主祭权、册封权、军队统帅权、官吏任免权、授予爵禄赏罚权、巡狩权
辅弼大臣【名词解释】
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其中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过渡
一、大国争霸与等级君主制王朝的解体
大国诸侯争夺霸权逐鹿中原,宗法等级君主专制政体开始加快解体,
很快达到崩溃边缘,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的雏形从旧体制中孕育成
熟。
1.赋税制度的改革,国家社会职能发生变化,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取
消公私田之分,国家主要社会职能就剩下政治和行 政事务内容,不
再直接组织社会生产。
2.阶级结构和基层行政组织变革,产生了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
的户籍制度。
3.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诸侯国相继衰落,卿大夫的实力日益得到加
强,掌握权力后建立起新的中央集权制朝廷。
二、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中央集权制
朝廷
①官员管理上,家臣制向官僚制转化,在家臣制基础上发展起来,与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相适应。
②在中央朝廷组织上,家臣聘任制发展成为客卿制,士族崛起;
③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向郡县制转化,不再按照乡制和遂制进行
组织,地方行政官员行政自主权大大减小。
三、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确立
各国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论述】【简答】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
基础,土地兼并庶民分化引发阶级斗争;
3、变法过程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倾向。
4、实行官僚制,通过各国变法运动,最终废除世卿世禄制;
5、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官僚制特点
1、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
2、官员只能依法按上级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考核官员,
依据官吏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依据。3、俸禄制取代食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