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4|回复: 1

自考汉语言00536《古代汉语》考试复习笔记

[复制链接]
<
admin 发表于 2024-8-5 11: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

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如: 人、大、女、又、目、耳、口、齿、日、月、草、木、水、戈、

户、门、牛、羊、犬、豕、马、鹿、弓、矢、高、大。向、眉、栗、血。

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如:上、下、一、二、、刃、亦(腋)、中、本、未、寸、甘等。

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如:从、牧、莫、舂、臭、息、法、朙(明)、逐、取、武、及、

戒、朝、暮等。

四、形声

(1)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如:江、河、项、题、颜、颠,昭、晴、晞、昕、晚、昧、暗、晦、

除、险、防、陈、陵等。

(2)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①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②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锦、蚀。③上形下

声。如:茅、简、空、罟、孟。④下形上声。如:柴、醬、盆、甕、幕、恭、築。⑤内形外声。如:闻、问、闽、齐、赢、辩、

瓣、哀、随。⑥外形内声。如:闢、匪、匍、固、裹、衷、戚。⑦形在一角:颖、脩、赖、胜、、腾、佞、疆。⑧声在一角:

徒、徙、旗。

(3)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省声字:如:産,从生,彦省

声;夜,从夕,亦省声;雷,从雨,田省声。釜,从金省,父声。省形字:弑,从殺省,式声。

五、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与前四书性质不同,并不是一种汉字结构的类型。

六、假借: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其、莫。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殷商甲骨文:最早成系统的文字。

二、战国文字:分为两大派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启小篆,是汉字发展主线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战国文字的主流。秦系文字的代表是石鼓文。

四、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所规定采用的标准字体。

五、隶书:汉书由篆文向隶书的演变过程叫做隶变。

六、楷书:汉字笔画的最后定型,是在楷书阶段。

第三节 文选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繁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简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二、季氏将伐颛臾

(繁体)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fú)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

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简体)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求

一、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

①豆:象形字,本义是高脚盘子,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②番:象形字,熊掌。③亦:指事字,腋下的部位。④刃,指事字,指示刀刃的部位。⑤艺:象形字,本义是种植。⑥伐:会意字,杀伐之意。

二、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

①页:本义是人头。题:从页是声,本义是前额。引申指文章的标题、题目。②领,指整个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颈,指脖子的前部。③颠,从页真声,本义是头顶。④颁,从页分声,本义是大头。⑤顿,从页屯声,本义是以头叩地。⑥颇,从页皮声,本义是头偏。⑦发,本义是射箭。从弓癹声,义符是弓,与射箭的行为有关。打开;派发、派出;发迹;发挥是引申义。

弛,本义是松开弓弦,从弓,也声。


第二节 文选

一、寡人之于国也

(繁体)“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榖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简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第三章 古书的用字

第一节 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定义

文字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如:

①寤——牾。“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寤”的本义是睡醒,以本义来解释这句话,不合事理。此处的“寤”是借字,本字应该是“牾”。“牾”的意思是“逆”,“牾生”即“逆生”,也就是难产。《史记・郑世家》:“(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即以“寤生”为难产。

②信——伸。“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信”是“诚信”义的本字,而这句话的“信”和“屈”相对,是“伸展”的意思,这里的“信”是借字,本字应该是“伸”。

③脩——修。“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无若诸候之属辱在寡君者何”“脩”的本义是“干肉”,用“脩”的本义来解释是不通的,这里的“脩”意思是“整治、治理”。但“治理”义既与“脩”的字形结构不合,也与本义“干肉”没有联系,

因此,判断“脩”是借字。根据声音,其本字应该为“修”。《说文・彡部》:“修,饰也。从彡,攸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为凡治之称。”“不修”就是治理得不好。

④裁——才。“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躍。”这里的“裁”当“刚刚”讲,与“裁”的本义“剪裁”无关,“刚刚”义的本字应是“才”。《说文・才部》:“才,草木之初也。”引申为“刚才”“刚刚”义。

二 借义借字所承担的词义,称为假借义或借义。如:

①“耳”在古文字中象人的耳朵之形,本义是“耳朵”。《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子玉复治兵于蔿,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这里的“耳”用的就是本义。《战国策・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这里的“耳”是语气词,意思是“罢了”,这个意义和“耳”的本义没有联系,是“耳”的假借义。

②“而”的古文字形是象形字,《说文》:“而,颊毛也。”但在后来的使用中,“而”经常用作连词,例如在“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礼记・学记》)这句话中的“而”就是连词。“而”的连词意义与“而”的本义无关,是“而”的借义。

③“蚤”的本义是“跳蚤”。《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这里的“蚤”是“早”的借字,是“早晨”的意思。“早晨”义与“跳蚤”义无关,是“蚤”的借义。

④“谢”的本义是“道谢”。《荀子・王霸》:“台谢甚高。”这里的“谢”指建筑在高台上的敞屋,是“榭”的借字。“高台上的敞屋”这个意义与“谢”的本义“道歉”毫无关系,是“谢”的借义。

三 通假字的辨识

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系。如:

①畔——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本义 “田地的界限”,这里是“叛”的借义,义为“背叛”。在上古“畔”和“叛”属双声叠韵通假。

②崇——终。“谁谓河广,曾不崇朝。”郑玄对这句话的注释是“崇,终也。行不终朝,亦喻近也。”“崇”的本义是“高”,

这里是“终”的借字,义为“终了”。“不崇朝”就是用不了一个早晨。“崇”和“终”属属双声叠韵通假

③娇——骄。“有求则卑辞,无欲则娇嫚。”“娇嫚”即骄横傲慢。王先谦补注:“娇,骄之借字。”“娇”“骄”属双声叠

韵通假。

④彫——凋。“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彫也。”“彫”从“彡”,“周”声,本义是“纹饰”,这里是“凋”的借字,意思是“凋谢”“凋零”。“彫”和“凋”属双声叠韵关系。

⑤锡——赐。“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锡者何?赐也。”“锡”是一种金属,这里是“锡”是“赐”的借字,是“赐予”的意

思。“锡”和“赐”属双声叠韵通假。

⑥豪——毫。“今离娄见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豪”本义是“豪豬”,这里是“毫”的借字,指“动物身上的细毛”。

“豪”和“毫”属双声叠韵关系通假。

⑦考——拷。“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考”的本义是“老”,这里的“考”是“击打”的意思,与“老”没有关系,“考”是借字,本字应为“拷”。“考”和“拷”属双声叠韵关系。

⑧管——馆。“管人布幕于寝门外。”郑玄注:“管犹馆也。馆人谓掌次舍帷幕者也。”“管”的本义是乐器,这里是“馆”的借字,馆人是负责馆舍的人。“管”和“馆”属双声叠韵关系。

⑨溢——镒。“黄金万溢。”“溢”的本义是“水满而外流”,这里的“溢”是“镒”的借字。“镒”是古代计量单位,二十四两为镒。“溢”和“镒”属双声叠韵关系。

第二节 异体字

一、异体字的定义

(1)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2)有些同音字虽然可以记录同一个义项,在一定的场合也可以利用,但记词职能并不完全一样,这种字不能视为异体字。如:

①置——寘(zhì)。“置”是从“网”从“直”的会意字,本义是“赦免”。“寘”是从“宀”、“真”声的形声字,本义是“放置”。“置”和“寘”只在“放置”意义上相通,可以换用。“置”所记录的“赦免”等义,两者不能换用,因此不能视为异体字。

②游——遊。“游”的常用义是“游泳”,“遊”的本义是“遨游”。在“遊玩”“交遊”等许多意思上两字均可换用,但“游

泳”义与古代只用“游”不用“遊”,因此两字不能视为异体字。

③赞——讃。这一组字只在“称赞”意义上想通,可以互用。“赞拜”“赞助”这些词中所用的“进见”“支持”义,在古代只用“赞”不用“讃”,因此两者也不是异体关系。

二、异体字的类型

(1)造字方法不同:如:韭——韮、丘——坵、伞——繖、床——牀、岳——嶽、泪——涙、羴——羶。

(2)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

①同为会意,所取义符不同。如:災——灾、塵——尘、葬——塟、明——朙、绵——緜、御——驭、棄——弃、罸——罰。

②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如:鷄——雞、杯——盃、溪——谿、暖——煖、燈——镫、阱——穽、坑——阬、歡——懽、咏——詠、秕——粃。

③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如:猿——猨、僊——仙、礼——禮、逹——达、麯——麹、仿——倣、杆——桿、缐——线、柏——栢。

④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如:村——邨、迹——蹟、猿——蝯、霉——黴、糍——餈、妆——粧、愬——诉、穅——粇、粳——秔、椀——盌。

(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①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够——夠、峰——峯、鹅——鵞、秋——秌、襍——雑、鞍——鞌、群——羣、略——畧、惭

——慙、裏——裡。

②笔道形态略不同。如:土——圡、決——决、况——況、亞——亜、册——冊、污——汙、宂——冗、竝——並、冰——氷、皂——皁。

三、识别异体字要注意的问题

(1)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异体字,现在不是异体字。如:

①咳——孩。曾是一对异体字。《说文・口部》:“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从子。”如:“正表义于咳笑之后。”

“子生咳㖷。”“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这里“咳”和“孩”都是“小儿笑”的本义,二者可换用,后来这一对异体字发生了分化。“咳”记录“咳嗽”,“孩”用为幼儿之称,“咳”和“孩”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②份——彬,原来是一对异体字,原义是“文质具备的样子”,后来,“彬”仍表本义,而“份”用作量词。

③讶——迓,原来是一对异体字,原义是“迎接”,后来,“迓”表“迎接”,而“讶”表示“诧异”。

(2)在历史上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两个字,切不可将它们视为异体字。如:

①炮——砲,“炮”本意是一种烹调方法,把带毛的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砲”是古代一种兵器,战争中,用机械之力抛石来杀伤敌人,故字从“石”。后来抛的东西从石灰、硫磺发展到投掷火药包,人们就用“炮”来记录这种兵器。“炮”和“砲”原本并非一字异体,现在把它们当作异体字合并,“炮”行而“砲”废。

②偷——媮。“偷”在古代可以记录“苟且”“怠慢”“盗窃”义。“媮”可以记录“苟且”“安乐”义。在“苟且”意义上,二者相同,在其他意义上,他们的用法有差异。后来在整理异体字时,忽视了历史上的差别,把二者认同为异体字。

③霓——蜺。“霓”是“虹”的一种,古人把“彩虹”分为雌雄,雄的色彩鲜明,叫做“虹”,雌的色彩幽暗叫做“霓”。“蜺”的本义是“寒蝉”,比一般蝉要小,青赤色。“蜺”也用作“霓”,后来把二者当做异体字。

第三节 分化字

一、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

(1)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为了分化一个字的多个记录职能,有时人们会借用其他字来进行分担,使表意更为明确。如:何——荷、女——汝、指——旨等。

(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为了减少字量的目的,可以在异体字认同之后把多余的字形取消。利用异体字分化文字职能,则为异体字的不同字形赋予不同职能,使原本冗余的形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如:犹——猷、亨——享、箸——著等。

(3)造新字分化职能:分化源字职能最常见的方法是造新的字形。造新字的方式包括在源字基础上增加构件,在源字基础上更换构件或对源字作形体改造。如:其——箕、母——毋、赴——讣等。

二、分化字的类型

(1)分化本义: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如:孰——熟、然——燃、莫——暮、暴——曝、益——溢、要——腰、禽——擒、原——源、州——洲等。

(2)分化引申义: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时会为引申义造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如:昏——婚、坐——座、尉——慰、竟——境、说——悦、知——智、被——披、没——殁、反——返等。

(3)分化借义: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如:舍——捨、象——像、辟——避、采——彩、牟——眸等。

(4)分化广义: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如:受——授、祝——咒等。


第四章 古书汉语词的构成

第一节 单音词

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

(1)字和词的关系:①一般情况,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②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孶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增多。

(2)异词同字现象指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如:①例 1,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B.予观夫巴陵勝状,在洞庭一湖。②例 2,A.形貌昳丽。B.丽土之毛。③例 3,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B.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以上三例,例 1 中,A 的“观”指的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而 B 中的“观”表示的是“观看”“观赏”显然不是一个意思。例 2 中,A 的“丽”义为“华美”,B 的为“附着”也是两个词义。例 3 中,A 里的“女”表示的是“汝”,是第二人称代词,和 B 中的“女”没有什么关系。

(3)异词同字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个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另外一个是字用过程中的同音借用。

(4)异字同词现象指一个词有不止一个记录符号,各个符号间多是异体字关系,也有的是分化字关系。

二、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双音短语

(1)古代汉语是单音词的组合,实际并不是双音词。如:

①所以、出入、非常。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面的“所以、出入、非常”与现代汉语双音词同形,但并不是双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因为其中的两个音节各有其词性和意义。“所以”,所,特殊代词;以,介词;译为“所用来……的原因”。“出入”指出关和进关。“非常”指不寻常。非,否定副词;常,形容词。

②形容。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形,指形体;容,指容貌。

③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其,指示代词,它的;实,名词,果实。

④无论。问今为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否定副词;论,动词。

(2)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结构并不是双音词而是两个有各自的词性和作用的单音词。如:

①然而。然,代词;而,转折连词。应译为“(虽然)如此,但是(却)”

②然则。然,代词;则,承接连词。应该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③虽然。虽,让步连词;然,转折连词。应译为“虽然(如此),但是”

④且夫。且,连词;夫,远指代词。应译为“况且,(那)”

⑤若夫。若,连词;夫,远指代词。应译为“至于那……”

⑥今夫。今,连词,表示提示语气;夫,远指代词。应译为“至于(那)……”

第二节 复合词

一、复合词的结构

(1)并列结构: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如,干戈、宾客、祭祀等。也有个别复合词是由两个反义语素并列构成的,如,缓急。

(2)偏正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复合词。如,布衣、东宫、天子等。

(3)支配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关系的复合词,又叫动宾结构。如,执事、将军、司马等。

(4)主谓结构:两个语素之间,有说明与被说明关系的复合词。如,地震、日食、夏至等。二、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1)复合词的形成是汉语由单音化向双音化发展的结果。如,国家。

(2)从单音词的临时组合到凝固成一个复合词,常常伴随着意义的变化。如,春秋、社稷等。

(3)古代汉语中是词组不是复合词。如,响应、政治、狐狸等。

第三节 联绵词

一、联绵词的结构特点

(1)联绵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因此没有结构问题,只有形式上的特点。如:望洋、玄黄、犹豫等。

(2)类型:①义合式。如:绸缪。②衍音式。如:参差、囹圄、趑趄、菡萏。③模声式。霹雳,駃騠、騊駼等。

二、 联绵词的语音特点

(1)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声母相同的联绵词。如,参差、仿佛、憔悴、踌躇、仓促、流连、忐忑、伶俐、玄黄、犹豫、缤纷、匍匐等。

(2)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古音“韵”母相同的联绵词。如,从容、烂漫、逍遥、蹉跎、彷徨、窈窕、辗转、崔巍、婵娟、望洋、仓庚、芣苢等。

第四节 文选

一、虽有佳肴

(繁体)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简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第五章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如,池,本义是护城

河,现在是池塘。爱,本义是吝惜,现在是喜爱。勤本义是鼓励、勉励。现在是劝说。造,本义是到,来到。现在是制造。

二、古代义项的微殊

(1)广度宽窄的差异。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第一: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比古代的窄。如:子,古代既指男孩也指女孩。现代只指男孩。臭,古代泛指一般气味,既可以包括好闻的香气,也包括难闻的秽气。现在只指秽气。亲戚,古

代指族内外亲属,也包括父母兄弟。现代不包括父母亲。第二,现代汉语的词义范围比古代的宽。如:菜,古代指蔬菜,现代不仅指蔬菜,还包括鱼肉等食品。河,古代特指黄河,现代泛指河流。醒,古代指醉酒后再恢复正常神智。现代指恢复神智。

(2)程度深浅的差异。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第一,现代词义重,程度深,古代词义轻,程度浅。如:恨,古代指遗憾,现代是怨恨。第二,现代词义轻,程度浅,古代词义重,程度深。如:感激。

(3)色彩褒贬的差异。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如,爪牙,古代指武将,猛士,现代指帮凶,走狗;谤,谷底啊指公开议论他人的过失,中性词,现代指无中生有,恶意中伤,贬义词;贿,古代指财物,赠送财物,中性词,现代为用财物收买,

贬义词。党,古代指为私利而结成的集团,贬义词,现代指一种组织,中性词。

(4)词义特点的差异。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如:售,古代是“卖出”,强调卖的结果。现代只表示卖这个动作,不再强调卖的结果。购,古代是悬赏征求,现代表示购买。访,古代君王就某事向大臣征求意见。现代泛指访问、了解情况,没有征求意见的意思,上对下的特点也不明显。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沟通

一、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甚至方言口语的词素中去瞭望古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双音词和成语的语素去了解其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如:项,本义是脖子;(望其项背)。即,本义是接近、走近;(若即若离)。走,本义是跑;(走马观花、奔走相告、走投无路)。易,本义是变;(移风易俗、改弦易辙)。

二、从词义的共同特点和相互联系上去瞭望古义

①诬,本义是虚妄不实,引申出欺骗、诬陷。②秉,本义是禾束、禾把,引申持、握,执掌、主持,坚持,坚守。

第六章 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第一节 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所得出的词的义项。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如:

①绝,本义是绳断,断丝,引申出断绝;穷尽;独一无二;诗歌体裁;渡过;超过六个引申义。②引,本义是开弓,引申出延长、伸长;牵挽;导引、率领;退却;序言;延请;招致七个引申义。

二、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

(1)相似关系: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如,斗,本义是酌酒的器皿,形貌特征是勺形,长柄,引申出“斗星”的意义。开,本义是门闩,引申“关卡”。道,本义是道路,引申道理、规律。

(2)因果关系:引申义和本义之前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如,虚本义是大丘,引申为空虚。信,本义四

言语真实,引申为相信。

(3)动静关系: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

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如:节本义是竹约,引申节制、约束。会,本义是相聚、回合,引申盟会。舒,本义是伸展,引申为缓慢。

(4)时空关系: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如,急本义是缝隙,表示空间的间隔。引申一会儿,表示时间的间隔。急,本义是急速、急切,表示时间紧迫。由时间紧迫引申为空间狭小。

(5)礼俗关系:由于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如,昏本义是黄昏,由于古代男女结婚在黄昏时举行仪式,引申出结婚的意思。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拜见君王,儿子问候父亲,都在早晨进行,于是引申出“上朝”的意义。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1)连锁式引申: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引申义的引申方式,叫连锁式引申。如,防。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引申脉络是:堤坝——堵水——禁阻、防止——约束——规范、标准。

①以防止水。(防:堤坝)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堵水)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防:防止)④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防:规范、标准)

辐射式引申:以本义为中心,依据本义的特点,向不同的方向直接派生出数个引申义,叫辐射式引申。词义引申脉络大多是连锁式和辐射式交叉复合的。如:“引”。它的引申脉络是开弓(又引申为延长和牵挽)——导引(率领,又引申为退却和序言)——延请——招致。

第二节 文选

一、晏婴论和

(繁体)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简体)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

德和。

二、宋人献玉

(繁体)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简体)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第七章 词义关系

第一节 同义词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词与词之间的同义关系往往更复杂。如“发”,常见的就有 8 种意思,即把箭射出去、出发、派遣、征召、生长、颁布、兴起、打开。

一、同义词的差异

(1)理性意义的差异:①范围广狭不同。如:问、询、访。在询问、征求意见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是“访”的适用范围比“问”“询”要小,“问”“询”的对象通常没有什么限制,而“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②性状情态不同。

视、望、顾、睨、瞰、瞩。在“看”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看的情状方式各不相同。“视”强调“看”的动作。“望”是抬头向远处看。“顾”是转头向后看。“睨”是斜着看。“瞰”是从高处往下看。“瞩”是集中视力于一点,注视。③程度轻重不同。饥、饿。在表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饥”是吃不饱,腹中空。“饿”是严重的饿,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④侧重点不同。恭、敬。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2)组合功能的差异:如:耻、辱在表示“侮辱”和“羞耻”义时,二者是同义词,但组合功能不同。表示“侮辱”时,“辱”的意思是“双向”的,即既可以表示侮辱他人(使他人受辱),又可以表示自己受辱。故“辱”既可以带受事宾语,也可以不

带宾语。“耻”的意义是“单向”的,即只能表示使他人受辱,故“耻”作叙述句的谓语时,一般要带表示人的受事宾语,构成“使动”的述宾关系。此外,表示“受辱”义的“辱”后面可以跟表示处所的补语,指明受辱的地点;“耻”没有这种功能,也不能受“见”的修饰。

(3)情感色彩的差异:如:比、周。者都可以表示与人结合、联合,但褒贬不同。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的“比、周”。如:诛、杀、弑。在“杀死”的义位上,三者同义。但“诛”是依法杀死不义之人,是褒义的,“杀”是中性的,“弑”

则用于下犯上,带有贬义。唯、诺。二者为应答之声。但“唯”常用与答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诺”用于答应地位、辈分与自己相同或更低一些的人。所以“唯”更带有恭敬聪明的感情色彩。

二、同义词的应用

(1)连用。如:“昔秦国负侍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这里面的“负”与“恃”在“倚仗”义项上同义。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尝”与“试”在“试”义项上同义。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货”与“财”在“财物”义项上同义。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尚”与“犹”都是副词,在“仍然”的义项上同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零”与“落”在“零落”义项上同义。

(2)对用。如,“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这里面的“清”与“除”均指“打扫”,“张”与“设”都指“布置”,同句中相对。再如: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惛”于“乱”、“迷”与“惑”、“沈”与“溺”都是同义词,上下句对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与“孤”在“独一”的义项上同义,

月乘残夜出,人趁早凉行。“乘”与“趁”在“抓住机会”的义项上同义。

(3)同义构词。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齐王闻之,君臣恐惧。”这里面的“朋友”“恭敬”“亲戚”“恐惧”都可以认为是由两个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复合词。

第八章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第一节 实词的分类

一、名词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或空间名称的词,如“人”、“鸟”、“肉”等。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这里的“兄”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事”,表示“像对待兄长一样”。

(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是名词的固有语法功能,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或名词短语还可以在判断句中直接作谓语。如,“南冥者,天池也”


二、动词

(1)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以及变化的词,如“爱”、“变”等。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如,“爱,共叔段,欲立之”。

(2)动词还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如,“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这类的“死亡系虏”在这个句子中作定语。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如“美”、“好”、“大”、“小”等。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和状语。

四、副词

(1)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征的词,如“愈”、“益”等。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形容词、动词,在句子中作状语。

(2)古代汉语中的副词根据意义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谦敬副词。

五、代词

(1)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如“我”、“谁”“其”“之”等。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

定语或补语。

(2)古代汉语中,有些代词在判断句中也可直接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

六、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如“百”、“十”、“千”等,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和量词结合,在句

子中作状语或补语。但是古代汉语量词不发达,因此数词一般直接修饰名词和动词。

第二节 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会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刃”是名词,经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但在“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中,“刃”带上了宾语,充当句子的谓语,具有动词的基本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用法,叫做词类活用。

(2)词的兼类: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词的活用是临时的用法,活用后的用法不是词的固有的语法属性;兼类这些语法功能已经是固定的,不是临时的用法。如“鼓”,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在“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中是名词,作“一种打击乐器”;在“战于长勺,公将鼓之。”中是动词,作“击鼓”。“鼓”同时具有名词何动词的语法动能,这种语法功能并不是临时的、偶然的,而是“鼓”常见的语法属性。“鼓”是兼类词。

第三节 文选

一、北冥有鱼

(繁体)北冥有魚,其名曰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简体)北冥有鱼,其名曰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
admin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1: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份全面的复习笔记,涵盖了《古代汉语》课程的多个方面,以下是我对内容的一些整理和补充,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第一章 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

1. **象形**: 用图画描绘事物。如: 人、大、女、目、耳、口、日、月等。
2. **指事**: 用简单符号表示抽象概念。如:上、下、一、二、中、本等。
3. **会意**: 由两个或更多的字组合而成以表达新的意思。如:从、明、武、取等。
4. **形声**:
   - 左形右声:钱、材、消、熔。
   - 右形左声:放、鸭、锦。
   - 上形下声:茅、简、空。
   - 下形上声:柴、盆、幕。
   - 内形外声:闻、问、随。
   - 外形内声:闢、固、裹。
   - 形在一角:颖、胜、腾。
   - 声在一角:徒、徙、旗。

5. **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不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一种类型。
6. **假借**: 用曾经没有的汉字借用来记录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如:其、莫。

###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1. **殷商甲骨文**: 最早系统性的文字。
2. **战国文字**: 分为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3. **小篆**: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标准字体。
4. **隶书**: 由篆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
5. **楷书**: 汉字最终定型的书体。

### 第三节 文选

包含经典的儒家语录,如《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

##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求

1. **纯表意字**与词义的探求:
   - 豆: 高脚盘子。
   - 番: 熊掌。
   - 亦: 腋下部位。
   
2. **形声字**与词义的探求:
   - 颠本义头顶,顿本义以头叩地等。

### 第二节 文选

包含经典语录如《孟子》中的“寡人之於國也”。

## 第三章 古书的用字

### 第一节 通假字

定义及大量例子,如:寤——牾,信——伸等。通过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

### 第二节 异体字

讨论了异体字的不同类型及识别方法。

### 第三节 分化字

通过假借、利用异体字或者造新字分化词义和职能。

## 第四章 古书汉语词的构成

### 第一节 单音词

说明了单音词与古代双音短语的区别和特性。

### 第二节 复合词

并列结构(干戈)、偏正结构(布衣)、支配结构(将军)、主谓结构(日食)。

### 第三节 联绵词

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如望洋、玄黄、犹豫等。

### 第四节 文选

包括教学相长等名言警句。

## 第五章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差异

讨论了古代义项的消失、微殊、褒贬色彩和词义特征差异。

### 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沟通

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和方言口语中找到古义的线索。

## 第六章 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 第一节 词义运动的基本方式——引申

通过类比、因果、动静、时空和礼俗关系进行词义引申。

### 第二节 文选

包括晏婴论和与宋人献玉的故事。

## 第七章 词义关系

### 第一节 同义词

讨论了同义词的差异和应用。

## 第八章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 第一节 实词的分类

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的功能和用法。

### 第二节 实词的活用与兼类

解析了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

### 第三节 文选

包括北冥有鱼的故事。

希望这些整理和补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和记忆《古代汉语》的内容。祝你考试顺利!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答疑
温馨提示

      由于近期经常有同学反馈添加我们客服QQ没有反应,如果您在添加我们QQ客服一直没有通过,或者发送的信息一直没有回复,有可能是QQ消息通知吞吐或延迟,建议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进行联系。

1. 已购买2025年4月备考资料包(含押题)的同学,注册账号后可联系我们开通作文批改、在线练习和有问必答系统免费使用权限。

2. 网站内含有其他科目学习资料,是需要另付购买的哈!

3、资料是一次购买,永久免费更新的(考前冲刺资料除外)。

4、如何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唯一联系方式如下,建议添加我们客服微信,QQ经常有收不到消息与通知的情况。

微信号:13515663803 QQ号:257723398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