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85|回复: 1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串讲笔记

[复制链接]
<
admin 发表于 2024-8-8 11: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串讲笔记第一章

第1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课程性质和内容

  1、本课程的性质和类别:本课程是自2008年开考的一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课程。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段同学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别属于公共课程。

  2、本课程的教学主线和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至今的中国现代史)的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帮培训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简称“两个了解”“三个领会”)。

 课程所用教材

  1、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规定的由李捷、王顺生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版)同名教材(后附本课自学考试大纲)。本教材共分十章,前三章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8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第四章至第七章主要讲授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3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第八章至第十章,讲授新中国成立至当今近6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每一章都由数小节构成,每节由数个小目构成。本课程内容历史和逻辑关系紧密清晰,有助于同学对课程的把握和认知。

  2、本教材是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本教材。

  3、本课程串讲以考试大纲和本教材为依据,要求学生在全面阅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串讲要求,对所讲问题作适当记背。

 本课程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1分×30(道题)=30分

  多项选择题:2分×10(道题)=20分

  简 答 题:6分× 5(道题)=30分

  论 述 题:10分×2(道题)=20分

 串讲的目的

  1、本课程串讲旨在协助应考学生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逻辑入手”,以“问题为干”,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2、本课程串讲旨在协助应考学生(特别是未收看本课程精讲内容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帮助同学有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应考。

  3、本课程串讲试图引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今后正确地观察和思考各种问题提供方法论引导。

 串讲方式(即知识点如何讲授)

  1、以章为单位串讲。

  2、将每章中的知识点归类为“基本概念和判断”“简答题”和“论述题”三方面问题进行讲解辅导。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和判断”是应对考卷中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即客观试题部分):“简答题”和“论述题”则是应对考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即主观试题部分)。

  3、三种问题从内容上会有适当的交叉和包含,同学须融会贯通理解。

  4、本串讲对“基本概念和判断”题不作全部讲解,仅选择一部分作说明,“简答题”和“论述题”只会讲授答题的思路和要点。须由学生结合全部文字内容作深入理解。

 本章重点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和由盛而衰的表现。

  2、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主要矛盾、新产生的两个阶级的特点、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3、中国人民分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封建的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区别。


串讲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过程、纲领、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历史作用、失败原因。

  3、戊戌维新运动历史过程、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本章提示

  注意三种早期探索运动所分别代表阶级基础和性质。注意比较这些运动与日后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三章的内容)的不同。

 重要考点讲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解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4、天京事变: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5、《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6、《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换言之,缺乏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8、洋务派及综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9、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10、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11、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4、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5、“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6、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

  17、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8、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1次正面交锋。

  19、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20、“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串讲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 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很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 “回收利权”运动: 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 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1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1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1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1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串讲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重点

  1、第1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3、五四运动及其意义。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5、第1次国合作的形成、成果及其失败的原因

 本章提示

  理解为什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第1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

  2、战争引发一系列革命。

  3、亚非拉人民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4、帝国主义开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护战后和平的新秩序。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内容:

  1、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

  1、是资产阶级了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

  3、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三)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串讲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重点

  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

  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

 本章提示

  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

  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

  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

  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1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

  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1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

串讲笔记第六章

本章重点

  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本章提示

  深刻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1次完全胜利。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

  1、 日本“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控在日本手中。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员(后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0、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此前,第十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1、《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人签名发表。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12、一二。九运动的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3、《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共同抗日。最早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14、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15、四项保证: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6、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 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7、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8、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

  19、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

串讲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本章重点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种命运的较量。

  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的战场较量: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三大经济纲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政策。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共同纲领》。

  5、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和经验。

 本章提示

  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做的努力以及蒋介石的背信弃义。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1)·德、日、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开始称雄。·社会主义苏联战后得以较快地恢复和巩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2)欧洲中心格局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2、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3、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的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

  5、较场口惨案:国民党制造的破坏和平的事件。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破坏进步团体在重庆较场口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李公朴、郭沫若、马寅初及新闻记者等多人被打伤,逮捕数十人。

  6、下关惨案: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等多人受伤。

  7、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文献:·《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8、土地改革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9、“五二0”惨案及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1947年 5月20日,南京和天津游行学生,要求“反饥饿、反内战”,遭到国民党镇压。即 “五·二0”惨案。以此为标志,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10、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抗议反动军警屠杀市民,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遭国民党军警镇压。之后,台湾各地各族人民夺取武器,举行起义。

串讲笔记第八章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本章重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

  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1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
admin楼主 发表于 2024-8-8 1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详细的自考课程笔记,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各种内容和重点。对于这样一门广泛而深入的课程,有几种策略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记忆:

### 学习方法与策略

1. **理解历史背景**:多了解每个事件和主题的背景信息,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2. **关键概念和词汇**:对重要的概念、名词和人物进行重点记忆,同时理解这些词汇在历史中所处的位置和意义。
3. **时间轴法**:制作一个时间轴,把主要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间的顺序和因果关系。
4. **类比和对比**:通过比较不同事件、不同人物或不同运动,更好地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差异。
5. **定期复习**:定期对已学内容进行复习,加深记忆和理解。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基本特点**: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农业经济等特点。
2.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及对中国影响**:
   - 原因: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工业革命的需求、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等。
   - 影响:推动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等。
3. **抵抗侵略的斗争**:
   - 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等。
   - 失败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缺乏统一的领导等。
   
###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太平天国运动**:
   - 起义背景: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广西金田起义等。
   - 历史过程:定都天京(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等。
   - 失败原因: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局限性、缺乏先进理论指导等。
2. **洋务运动**:
   - 目标:自强、求富。
   - 举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冯桂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失败原因:与封建制度的矛盾、甲午战争失败等。
3. **维新运动**:
   - 发动者:康有为、梁启超等。
   - "百日维新":光绪皇帝支持,慈禧发动政变失败。
   - 失败原因:保守势力强大、改革触动既得利益等。
   
### 第三章:辛亥革命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清末新政、铁路国有化运动等。
2.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 高频考点回顾
-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性)
- **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确立)
- **《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
-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 建议
- 将每一节课内容分块处理:比如第一章分成鸦片战争、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等,每一小块内容进行详细理解和记忆。
- 对于考试题型,重点练习简答题和论述题,尤其是在回答思路和要点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祝你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和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答疑
温馨提示

      由于近期经常有同学反馈添加我们客服QQ没有反应,如果您在添加我们QQ客服一直没有通过,或者发送的信息一直没有回复,有可能是QQ消息通知吞吐或延迟,建议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进行联系。

1. 已购买2025年4月备考资料包(含押题)的同学,注册账号后可联系我们开通作文批改、在线练习和有问必答系统免费使用权限。

2. 网站内含有其他科目学习资料,是需要另付购买的哈!

3、资料是一次购买,永久免费更新的(考前冲刺资料除外)。

4、如何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唯一联系方式如下,建议添加我们客服微信,QQ经常有收不到消息与通知的情况。

微信号:13515663803 QQ号:257723398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