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5|回复: 1

自考汉语言《古代汉语》(考点汇总超详细)

[复制链接]
<
admin 发表于 2024-8-7 14: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古文翻译方法。

1.翻译类型:直译和意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要求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确切表达原意。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是指在尊重原文内容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精神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不局限于原文每个字句。多用来翻译诗歌。如:

原文: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文:(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2.翻译方法:留、删、调、补、换、变。

(1)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

留不变。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都尉为官名,陈胜、吴广为人名,照

录不翻译。

(2)删。即删除。把无意义或没必要翻译的助词、衬字、发语词等删去。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其中‚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3)调。即调整。把古汉语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4)补。即增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如: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仓皇‛

前应加‚庄宗‛,补主语。

(5)换。即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6)变。即变通。忠实原文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3.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

(2)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

(3)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二、古文加现代标点的方法。

注意文章的整体联系,注意语言分析(特别是关联词和语气助词),依据上下文的逻辑联系。

具体方法如下:

1.巧借标记断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 (汝)、彼、此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整句结构断句。

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整句,或对偶,或排比,或顶真,前后照应,句式整齐。如:《荀子》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3.语法结构断句法。

古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可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其与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如:‚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一句,找到动词‚将‛、‚归‛、‚贺‛,便不会连作 ‚归人‛,而是‚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选择题】

一、文字部分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 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齐、果、向、水等。(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

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未、寸、刃、甘等。(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2.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3.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4.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

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5.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6.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7.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 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书(楷书)。

8.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9.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 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 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0.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1.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

12.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 假借字。

1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 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14.异体字: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 。(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 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15.异体字的类型:造字方面不同;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 、写法不同。

16.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

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 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脩‛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7.通假字:文字承担着与它的字形相一致的本义,也承担着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 些都是文字的职能。文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因声音相同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不写本字

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我们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18.通假字的声音关系:(1)上古的声纽和韵部。通假字直接的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的,不是指今音。人们把古代汉语语音归纳为声纽和韵部。声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声母,韵部是指能在一起押的若干个韵母。(2)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对于声纽来说,声音相同是指双声、声音相近是指准双声、旁纽、 旁纽、邻纽。(3)通假字之间声音关系的判定。确定通假字之间的声音关系,可以通过今人所作的上古音表来查 ,如《上古音手册》《古韵通晓》《汉字古今音表》等;也可以利用通假字之间的形体关系。如果借字和本字

是形音字的话,那么它们大都具有相同的声符。(4)从声音上看,借字和本字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的关

19.分化字: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 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

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使用更多地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就文字的分化。

20.分化文字职能的方法。(1)假借其他字分化职能;(2)利用异体字分化职能;( )造新字分化职能。

21.分化字所承担意义的类型:(1)分化本义。如:孰-熟,然-燃,莫-暮。(2)分 引申义。如:昏-婚,坐-座,说-悦,知-智,被-披,没-殁,反-返。(3)分化借义。如:象-像,辟-避。(4

分化广义。如:受-授,祝-咒。

22.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①护城河②池塘。代意义是①池塘②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一增一减。另外还有:国、防、家、列、、仇、除、仅、书、信、

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或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

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23.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24.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25.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26.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27.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8.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29.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1)相似:①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②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③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①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②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③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④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30.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31.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围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跽。‛(3)程度深浅轻重不同。如‚饥‛ 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

‚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

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

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

32.同义词的特点:(1)同义词是指在某个义位或是某几个义位上的同义,而不是所有义位都同义。(2)有些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3)同义词之间在语音上互不相关。(4)同义词是相互的。

33.同义词的辨析:1.语言环境分析法:(1)置换法:把甲词换到乙词所处的句子中,看句子的意思是否变换。从而确定甲乙两次在哪几个或哪些义项上同义。(2)比较法:从甲乙两次存在的语句中分析归纳它们各自适用的环境和存现的条件,再比较二者的区别,从而确定两词义的区别。2.对立意义分析法:通过甲乙两词的反义词开辨

析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反义词反衬出它们的不同特点。3.探求本源分析法:通过追寻同义词不同的本义,确定它们之间不同的词义特点和指向,从而把他们区分开来。

34.单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单音节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许多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的语素,在古代汉语中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单音词,如山、水、花、草、人等。(1)单音词与汉字的字、词关系:异词同字现象;异字同词现象。(2)单音词与古代汉语中的变音短语。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双音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连词同形,这些双音结构并不是双音词而是两个有各自的词性和作用的单音词

35.复音词:复音词是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以双音词为主,三音节以上的词极少,因此,我们只讲双音词。

36.单纯词:双音词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类。单音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词

37.复合词:复合词大多数是由两个语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法组合而成的。四种结构类型:并列结构、偏正结构、支配结构、主谓结构。

38.连绵词(联绵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记录连绵词的两个字只起记录音节的符号作用,不是语素。语音上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三种类型:(1)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

(2)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3)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

39.连绵词(联绵词)结构类型:从联绵词的形成过程或来源上看,联绵词是有结构问题的,主要有三个类型:义合式;衍音式;模声式。

40.古代汉语中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和副词。

41.词的活用和兼类: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的活用是临时的用法,活用后的用法不是词的固有的语法上属性;兼类则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并且这种用法是固定的不是临时用法。

42.动宾关系的类型:(1)受动关系: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2)使动关系: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使在主语影响下使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3)为动关系: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发出的,动词对宾语有‚为(宾语)……‛的含义。(4)其他宾语关系:宾语倒置。

43.双宾语:指一个谓语动词后边出现两个宾语。

44.其:既可在句首,也可在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表推测时,译为‚大概,恐怕‛。

45.宾语前置句类型:1.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为于动词或介词前。2.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之前。3.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

46.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实施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

被动句。

47.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48.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有以下几种。(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在动词后面用介词

‚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出现较早。格式:‚谓语动词+‚于‛+行为主动者。(2)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为……所……‛式。其格式为‚‘为’+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3)用助

动词‚见‛位于动词前的被动句式,‚见……于……‛式。(4)‚被‛字句式,被作为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49.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50.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51.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 „ 华美‛‚使„ „ 饱‛。(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 „ 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

快乐‛。

52.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名词

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

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

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53.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

‚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

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54.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1)名+名。①名动+名动宾,如‚王天下‛。②名+名动主谓。

如‚陈胜王‛

③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2)形动+ 名动宾。如

‚素善留侯张良‛。(3)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4)助动词、‚所‛、副词+ 名、

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5)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6)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55.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

动。(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56.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根据意义,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和谦敬副词。

57. 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副词主要有‚最‛‚极‛、‚殊‛‚甚‛‚尤‛‚绝‛‚良‛等。其中,‚最‛与现

代汉语相同。‚极‛、‚殊‛‚甚‛‚尤‛‚绝‛‚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表示程度加深

的副词主要有‚愈‛‚益‛‚弥‛‚加‛‚滋‛等。其中‚,愈‛‚益‛‚弥‛ ‚滋‛古今意义变化不大,‚加‛

的副词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表示程度较轻或渐变的副词主要有‚略‛‚‚少‛‚稍‛‚颇‛等。

58.范围副词:(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

率‛等。①‚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②‚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

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③‚率‛也表示

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

徒、仅、唯‛等。①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②‚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

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 jìn。③‚唯‛表‚只有‛。

59. 时间副词: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副词有‚既‛‚已‛‚业‛‚曾‛‚尝‛等。‚既‛‚已‛‚业‛

表示动作已经结束,相当于‚已经‛,‚曾‛‚尝‛表示动作行为在过去曾经发生过,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曾

经‛。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复词有‚方‛‚会‛‚适‛等。以上这些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正‛、

‚正在‛。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有‚将‛、‚且‛、‚行‛等。以上这些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将‛

‚将要‛。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的时间副词有‚终‛‚竟‛‚卒‛第。以上这些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最终‛。

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的时间副词有‚俄‛‚姑‛‚素‛‚常‛等。此外,还有一些副词,表示动作行为

的速度和频率。如‚立‛‚即‛‚亟‛‚数‛‚屡‛‚复‛等。

60.情态副词:古代汉语中,表示肯定的情态副词有‚固‛‚必‛‚诚‛‚乃‛‚果‛等。表示猜度的情态副词有

‚殆‛‚盖‛等。表示反问的情态副词有‚岂‛‚宁‛‚独‛‚庸‛等。

61.否定副词: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

62.‚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两者意义相同,但在用法上有些区别。‚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

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弗‛在先秦时,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

一般不带宾语。先秦时期,‚弗‛也有少数后面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到汉代之后,‚弗‛还可以用于形容词前。

63‚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没有‛。有时也表示对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64. ‚非‛:作否定副词时,否定后面的整个谓语。

65. 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词。这类副词一般是从动词和形容词演变而来,原来的词义比较具体,用

作谦敬副词后,原有意义发生弱化,表示客气或委婉。

66. 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如‚我‛、‚谁‛‚其‛‚之‛等。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

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古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

67. 人称代词:主要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自己及自己

这一方的人的代词。包括‚台(yí)‛、‚卬(áng)‛、‚朕‛、 ‚吾‛、‚我‛、‚予‛、‚余‛等。这

些词中,常用的是‚吾、我、予、余‛。第二人称代词是指代听话及他那一方的人的代词。常见的有‚尔、女(汝)、

若、而、乃‛等。从语音看,‚尔、女(汝)、若‛和‚而、乃‛古音相近。从语法看,‚尔、女(汝)、若‛

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从语义看,相对‚而、乃‛

而言,‚尔、女(汝)、若‛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第三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

和听话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常见的有‚之、其、厥‛等。它们既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

68.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指人的。有‚谁、孰‛。①‚谁‛

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②‚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

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

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

等。‚何‛:作主、宾、定、判谓,①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

么‛;②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

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奚以‛询问方法。(3)指处所。有‚安、恶、焉‛。①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

如‚焉置土石?‛;②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③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

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④‚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69.指示代词:(1)‚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①‚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②‚之、兹‛泛指,③‚之‛

作定、宾。(2)‚此、是、斯‛近指。①表示‚这‛义。②作主、定、宾语。③‚此、是‛可作判断谓语。④此

和彼对应。(3)‚彼、夫‛远指。①表‚那‛义。②‚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③‚夫‛指示性较弱,

多作定语。(4)‚尔、若、然‛,谓词性。①表‚如此‛‚象这(那)样‛义。②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③‚若‛只作定语。④‚然‛多作谓语。(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①‚焉‛相当‚于此(之)‛,常作

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②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

而嫁,则就木焉。‛③‚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④相当‚之于‛的‚诸‛

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⑤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70.无定代词:是指代的对象为不定的代词,所指代的并不肯定是何人、何物。主要有‚或‛‚莫‛。

71.特殊代词:‚者、所‛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

他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72.‚者‛:字词组的构成有如下几种情况:(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2)名词(词

组)+者;(3)数词+者。‚所‛: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不能单独使用,有如下几种使用情况:(1)所+

动词(词组);(2)所+介词+动词(词组)。此外,‚者‛字词组与‚所‛字词组都是偏正关系的名词词组,但

是两者不完全相同。从语序看,‚者‛字词组是前偏后正,‚所‛字词组是前正后偏。从语义看,‚者‛字词组

中的‚者‛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的施事;‚所‛字词组中的‚所‛用在动词前,表示动词的受事。

73.数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目或次序(次数)的词。古代称数的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些

差异。以下,主要从基数、序数、分数、倍数、约数、虚数等几个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数词。

74.数量表示法:根据所修饰的对象是事物还是动作,数量表示法,可分为两种:名量词(或叫物量词)和动量词。

前者修饰名物,表示事物数量单位;后者修饰动作,表示动作数量单位。

75.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词类,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词性质的痕迹。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

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大约有‚于(於、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十几个。

76.介词的语法特点:(1)介词带宾语,有时宾语前置。(2)古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宾

语不能)3)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但‚于‛字介宾结构

表时间处所意义的还可做补语。‚以‛字结构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又可作补语。

77.于(於、乎):用法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

句子的补语或状语。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

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

‚被‛。此外:(1)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

‚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表承接。(2)‚乎‛:

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译为在、比、到、向

等。乎的使用频率较低,‚乎‛字结构一般只作补语,一般也不引进主动者。

78.‚以‛:原是动词,义同‚用‛,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

手段,可译为‚用‛、‚拿‛。(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但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

难以分开。(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

等。(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

因、理由。可译为‚把‛。(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此外,(1)

‚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

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以故‛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

‚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开头表示结果。

79.‚因‛:本义是茵席(坐垫 ,名词。引申为依靠、凭借的意思,动词。介词‚因‛即由动词‚因‛虚化而来,

由它组成的介宾结构充当句子的状语。有两种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

‚通过‛之类的意思。(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80.‚为‛:原是动词,读 wèi ,常用基本义是做。虚化为介词。读 wéi。它的用法有五种:(1)引进动作的

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这种用法至今仍保留。(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3)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4)引进动作行为的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5)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 名词(或代词)+ 所+ 动词‛的句式,读 wéi。

8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

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

的确认语气。

8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

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83.‚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84.‚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85.‚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1)一般用在不及物

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 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如‚积土成山,风

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如‚晋国,天下莫

强焉。‛(3)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如‚非曰能之,愿学焉。‛(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

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86.‚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1)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

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译为‚吗‛。(2)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

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译为‚呢‛。(3)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

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可译为‚呢‛。(4)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可译为‚吗‛或‚呢‛。(5)‚得无…乎‛

‚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乎‛仍是疑问语气。(6)用于祈使句尾。仍是疑问语气词,

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

87.‚与(歟)、邪(耶)‛:(1)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可

译为‚呢‛‚吗‛‚吧‛。(2)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88.‚哉‛:(1)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2)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

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89.‚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90.‚兮‛: 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91.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

92.‚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

又称发语词。(2)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93.‚盖‛:(1)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不译。(2)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

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94.‚唯(惟、维)‛:(1)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

书》。另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2)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

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

‚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95.‚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舒缓节奏的作用。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96.‚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97.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

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98.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99.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

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

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100.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

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

‚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101.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

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

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①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②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

关系。如:夫战,勇气也。③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笃于时也。

102.饭:(1)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引申义: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

食(名),泛指饭食。

103.食:会意。字从人,从良。‚良‛意为‚拖尾到底‛,引申为‚从生到死‛。‚人‛与‚良‛联合起来表示

‚维持人一生的东西‛。本义:粮。(1)动词,读 shí ,吃。(2)动词,读 sì,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

鸡为黍而食也‛—— 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名词,读 shí ,泛指吃的东西。(4)名词,旧读

sì,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04.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本义:开门。(2)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

—兴起—发生、萌生、萌发—开拓、开关—陈述、禀告—开始。

105.发:形声字(1)本义:把箭发出去。(2)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出发;使出发、派遣—打开、开掘;

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显露、表现出;暴露、败

露、揭露—表达、抒发、传布。

106.国:会意/形声。(1)古义:①诸侯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②诸侯国国都。(2)今义:国家。

107.家:(1)古代常用义:①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②家庭。(2)今义:家庭。

108.至:象形字。从一,象鸟向下飞之形(1)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引申义:抽象义,到某时—

达到最高的职位—极、非常(副)—最完美的(形)

109.遇:从禺( yù ),禺亦声。‚禺‛意为‚角落(两边一夹角)(1)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

涂‛。(2)引申义:接触—知遇、遇合。

110.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本义:升登,上。(2)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驱马驾车—乘船、

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借助、利用、趁机会。(3)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 sheng —兵车单

位—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111.先:字从牛(变形),从儿。‚牛‛表示‚最初‛、‚开始(1)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2)引申义:先做某事—带头,做出表率。(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

—表示时间,在…之前。(4)形容词‚先‛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祖先、先辈(名)。

112.后:会意字。(1)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2)引申义:位置、时间、次序在后面。

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位置、时间、次序在后的。(形)

表时间,在…之后—后代、子孙(名)(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

113.与: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1)本义:赐予、施予(2)引申义:附和、

亲附—赞许、称道—参与—在其中—跟、同(介)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和(连)。

114.造:形声字,从辵,告声。(1)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

境界。(3)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

115.去: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1)古

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除,死亡的委婉语。(2)今义:往。(与

古义相反)。

116.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引申义:①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

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②打开、开放③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

意义读 xie ,后来写作‚懈‛)④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

117.读:形声字。从言,卖声(1)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读书,

不求甚解‛。

118.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非选择题】

1.‚与‛:(1)一般是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作‚和‛。

(2)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如‚杀人以梃与刀,有以异乎?。(3)

可以连接分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通常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

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

2.‚与‛既可作介词,又可作连词需要加以区别:(1)介词‚与‛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通常在动词前作状语;

连词‚与‛用在联合关系的成分中构成名词或动词性词组,‚与‛字本身不充当语法成分。(2)介词前面可以用

副词修饰,连词不能。

3.‚且‛:既是副词,又是连词。用作副词有‚将要、将近、暂且、姑且‛等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作状语;连

词‚且‛只起连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4.‚且‛的具体用法:(1)在并列关系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在两种

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一边…一边…‛。(2)用在一句开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段

落与段落,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译为‚并且‛‚而且‛‚况且‛等。(3)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另

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4)用

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5.‚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常见用法有:(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

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作‚又‛。(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

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

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4)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示前项动作行为是后

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5)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

上下文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译。

6.‚而‛:(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时连

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

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

‚又‛‚而且‛‚因而‛‚就‛。(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

系。可译为‚却‛‚可是‛。(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

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

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7.‚则‛:(1)用在结果分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分句,表示二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可译为‚那么

就‛。(2)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

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3)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

结果是不同的。(4)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的相关出现,含有转折意味。这里又可分为三小类:①表

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②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却‛或‚原来已

经‛。③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5)表假设关系。

8.‚则‛和‚而‛的区别:(1)‚则‛今义是‚就‛,‚而‛今无相当词。(2)‚则‛重在表示连接项的先后

相承,连接项之间有顿挫的意味:‚而‛却重在过递,连接项之间是连贯的。(3)‚而‛① 连接项之间的关系

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相反的;②‚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前后相承的,不能相反。

9.‚虽‛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分为:(1)事实让步,译为‚虽然‛。(2)假设让步。译为‚即使‛‚纵然‛。

10.‚虽然‛:在古代这是两个词,‚虽‛,连词:‚然‛,代词。合在一起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

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是‚虽然如此‛或‚即使如此‛。六朝以后,逐渐虚化为连词了。

11.‚然‛:原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样‛,虚化为连词,表示转折,意思相当于‚但是、可是‛。

12.‚然而‛:是指示代词‚然‛和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上文,‚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思

是‚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13.‚然则‛: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思是‚既然

如此,那就‛。

14.‚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1)连接定

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的‛。这是它的主要用法。(2)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定中关系

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和时间状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3)用在主谓

间,使它变成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第(2 )(3 )类的‚之‛一般不译。

15.语气词的分类:(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①句首语气词有:‚ 夫、盖、维、惟、唯‛。

②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③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①陈述语气词:‚也、矣 、已、耳、焉‛②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③感叹语气词

有‚哉、夫、兮‛。

16.‚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1)引进动作

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3)引进比较

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17. 语序和省略:语序指充当句法成分的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顺序。作为一种无词形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词语在句

中的语法功能和作用主要是通过词语的顺序来体现的。汉语语序的基本规律是主谓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动宾关系,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偏正关系,状语、定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这些基本语序自古至今

保持了巨大的继承性和稳定性。省略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句子被省略了其中某个成分,被省略的成分,一

般可以从上下文找到并确定的补上。常见的是主语的省略和宾语的省略两种形式。

【翻译必背】

繁體版(考試需要默寫繁體字)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季氏將伐颛臾》(有國有家者……則安之)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fú)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

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3、《寡人之於國也》(不違農時……王道之始也)

‚不違農時,榖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榖與魚鱉不

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4、《雖有佳肴》(雖有佳肴……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

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强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5、《晏嬰論和》(先王之濟五味……心平,德和)

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

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

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獻玉》(宋人或得玉……不若人有其寶)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爲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爲

寶,爾以玉爲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7、《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天池也)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

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悶悶》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爲奇,善復爲

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謀》(凡用兵之法……善之善者也)

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

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觸龍説趙太后》(父母之愛子……相繼爲王也哉)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

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

简体版(对照参考,考试需要默写繁体字)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季氏将伐颛臾》(有国有家者……则安之)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寡人之于国也》(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晏婴论和》(先王之济五味……心平,德和)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

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

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6、《宋人献玉》(宋人或得玉……不若人有其实)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

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天池也)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

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9、《上兵伐谋》(凡用兵之法……善之善者也)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

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相继为王也哉)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

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重点篇章:《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楚归晋之罃》、《北冥有鱼》、《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

《吴起治西河》、《触龙说赵太后》、《冯谖客孟尝君》、《邹忌讽齐王纳谏》、《论贵粟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
admin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4: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对你提供的《古代汉语》(考点汇总)的简要总结和一部分重点内容的扩展说明,帮助你复习:

### 一、古文翻译方法
#### 1. 翻译类型
- **直译**:紧扣原文,要求忠实于原文。如:“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 **意译**:在尊重原文内容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精神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 2. 翻译方法
- **留**: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等。
- **删**:删除无意义或没必要翻译的助词等。
- **调**:调整句子的结构,使其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 **补**:增补文中省略的内容。
- **换**:替换古代词汇为现代词汇。
- **变**: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风平浪静”。

#### 3. 翻译要求
- **信**: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
- **达**: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用语习惯。
- **雅**:优美自然,体现原文语言特色。

### 二、古文加现代标点的方法
- **句首标志词**:发语词(如夫、嗟乎)、时间词(如有顷)、人称代词(如吾、尔)、疑问词(如何、孰)、复音虚词(如然而)。
- **句中标志词**:连词(如以、于、为、而、则)。
- **句尾标志词**:语气词(如者、也、矣)、复音虚词(如而已)。
- **对话标志词**:曰、语、言、道。

### 三、古文选段与翻译

#### 1. 《季氏将伐颛臾》
- 原文:
  1.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既来之,则安之。
复制代码

- 译文:
  1. 有国家和家庭的人,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因为分配均匀就不会贫穷,和谐就不会孤单,安定就不会倾覆。......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要安抚他们。
复制代码


#### 2. 《寡人之于国也》
- 原文: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王道之始也。
复制代码

- 译文:
  1. 不违背农时,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入池塘,鱼鳖吃不完;斧斤按时进入山林,木材用不完。......这是施行王道的开始。
复制代码


#### 3. 《虽然佳肴》
- 原文:
  1.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
复制代码

- 译文:
  1. 尽管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滋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复制代码


### 四、重要篇章复习
#### 1. 《齐桓公伐楚》
- 重点复习:《齐桓公伐楚》通过描述齐桓公与楚国之间的战争,展示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以及齐桓公的智慧和勇略。在复习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背景知识。

#### 2. 《晋灵公不君》
- 晋灵公荒淫无道,引起了臣子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他被弑。这篇文章揭示了统治者应当自重自爱的重要性。

### 五、特殊用法
- **宾语前置句**:如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时常前置;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的情况下前置;以及通过代词复指前置。
- **被动句式**:如"见....于..."(如见笑于人),用介词“为”构成被动句式等。

### 六、基本知识点
#### 汉字形声字体
- **左形右声**:如松、理。
- **右形左声**:如雕、期。
- **上形下声**:如茅、空。
- **内形外声**:如闻、街。
- **形符/声符简省**:如釜、雷。

### 七、实验练习
通过识别文本中的特定标志词,练习分析句子结构和标点使用,加深对语法结构的理解。逐渐掌握翻译技巧,尝试翻译不同类型的句子。这样便能更好地理解古文并提高翻译能力。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答疑
温馨提示

      由于近期经常有同学反馈添加我们客服QQ没有反应,如果您在添加我们QQ客服一直没有通过,或者发送的信息一直没有回复,有可能是QQ消息通知吞吐或延迟,建议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进行联系。

1. 已购买2025年4月备考资料包(含押题)的同学,注册账号后可联系我们开通作文批改、在线练习和有问必答系统免费使用权限。

2. 网站内含有其他科目学习资料,是需要另付购买的哈!

3、资料是一次购买,永久免费更新的(考前冲刺资料除外)。

4、如何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唯一联系方式如下,建议添加我们客服微信,QQ经常有收不到消息与通知的情况。

微信号:13515663803 QQ号:257723398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