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考中师,算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学制短,挣钱早。可学历毕竟有限,毕业后总得想办法提升。那会儿提升学历的路子不少:上教育学院、读函授,后来又有了三沟通、二沟通。但在所有途径里,自学考试被公认为最难,也最有含金量,据说连国外都认可。自考还是最省钱的,只需要交报考费,有时自考的书也相互借着用。 我当年就选择了自考,那会儿的自考热度正盛,还没师范毕业就知道了自考。班里有些同学还早早报了名,可惜多数都没跨过60分的及格线。还有很多已经毕业的人,为了省钱,参加自考时宁愿找学校里的朋友、老乡借宿,也不住10块钱一晚的旅馆。后来我自己考自考,有时也这么干。每到春秋两季的自考季,校园里就挤满了人,有来考试的,也有来借宿的,热闹得很。 毕业前半年,我报了中文专业的两科自考——《哲学》和《心理学》。考完后忐忑了一个月,成绩出来时,《哲学》79分,《心理学》83分!我一下子成了班里的“英雄”。 师范毕业后两年,我考完了中文专科的所有科目;再后来,又啃下了本科的全部课程,拿到了沉甸甸的本科毕业证书。
那时的日子真的很穷,为省10块钱的住宿费而厚着脸皮去借宿,有时两个人挤在一张狭小的单人床上,一宿都伸展不得。如果下午考完,一定要拼尽全力挤上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家,也是怕回不去再花10块钱住宿,那就亏大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厢挤得密不透风,人像被架起来一样,最后只能勉强单脚着地。还好不是闷热黏腻的夏天,而是最舒服的春秋季。 这些贫穷的过往,如今回忆起来,虽带着酸涩,却也满是独属于那段时光的坚韧与执着。
那时收获真的很多。专科、本科一共要考20多科。每一科都要学得扎实透彻才能过关。我每科书都要从头到尾读最少五遍。第一遍,了解全书大概内容;第二遍,找到一些要点;第三遍,把握脉络规律;第四遍,吃透整本书;第五遍,巩固复习。一本书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这样我“屡试不爽”。在自考中,我爱上了古典文学,爱上了史学。边学边用到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丰盈有趣。为后来从初中教学调到高中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那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时白天要工作,农忙时要干农活,自考全得利用业余挤时间学习。当时很多女孩子喜欢的织毛衣,编围脖,串门帘……这些手工我一概不会。我还和上学时一样每天5:20起床看书,晚上看书到10点(那时还没有现在的熬夜)。日子过得简单有规律。
那时没把自考当成负担,而是把每科知识都当成了垫脚石,让自己站的更高。而且对每一科都特别感兴趣,沉浸其中,乐在其中。那时贫穷而自卑,只有自学考试是我唯一的骄傲。
那时从不会畏惧任何一场考试。只因早已做好万全准备,胸中跳动着一颗年轻滚烫的心。每一次踏入考场,都带着从容不迫的镇定与胸有成竹的自信。
如今再没人提“三沟通”“二沟通”、自学考试,但自考的那段日子,总在记忆里闪着光。它教会我的,从来不只是古典文学里的平仄韵律,史学里的朝代更迭,更是让我明白:哪怕起点再低,口袋再空,只要肯把日子掰碎了挤时间,把书本翻烂了钻进去,总有一天,能靠自己的脚,走到想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