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5|回复: 2

自考《鲁迅研究(江苏)》知识点汇总(依据考试大纲)

[复制链接]
<
admin 发表于 2024-8-7 14: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一) 领会

1. 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鲁迅认为, 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 在不失其信心的前提下, 应加以辨析、 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 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 应以积极的态度区占有、 选择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 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从这一基本构想出发, 形成了 鲁迅一生的中外文化观: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

2. 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人的现代化

3. 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

①鲁迅在各具体文化领域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时也好, 在提出 建设性主张时也好, 他的出发点都在于整体的中国文化的革新和发展。②在那个特定的文化发展时期,当鲁迅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具体文化领域的文化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 他是顺应历史的要求来作出选择的, 他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 放弃对一些具体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 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

(二) 理解、 运用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①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 对当代中国也有借鉴意义;

②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可以说是光彩夺目 的一页, 他重视主体精神文化建设的做法, 对今人也有所启 发;

③鲁迅对于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具体文化领域的价值与整体文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为今人提供了 一种参照。

④鲁迅不仅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而且在各具文化领域里勇于破旧立新, 树起了 作为新与旧分野标记的里程碑;同时鲁迅自 身所具有的全部的内在矛盾也无疑在标志着一个特定的文化时代。

补充:1.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了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2.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转换的主攻方向, 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 即应注重人自 身的精神文化变革。同时与此相联系, 鲁迅还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并思考了“改造国民性” 这一历史命题。

第二节 鲁迅的人格魅力

(一) 领会

1. 鲁迅成为文化伟人的客观条件

历史的机遇是产生文化伟人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鲁迅生活的时代, 适逢中国处于翻天覆地变化的阶段, 经历了 我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 这是一个文化面临着历史性转变的、 可以同欧洲文艺复兴媲美的伟大时代。主观: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的天才条件。

2. 鲁迅的“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文化素养上, 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 以及自 觉地融中西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 几乎包容了 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②在文化识见上, 鲁迅对“传统文化” 和“活着的文化传统” 方面认识深刻, 且与封建文化实行了 最彻底的决裂。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 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培育的“阿 Q 现象” 的发现。

3. 鲁迅超常的“热情和性格” 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韧性的战斗精神, 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念、 勇气和毅力(鲁迅一生坚信:世界上本没有路, 而走的人多了 , 便成了 路) , 以及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②雄伟的人格力量, 主要表现在“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蔑视一切名 号、 名 声和桂冠, 摆脱一切名 利束缚,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无私而无畏。

(一) 理解、 运用

1. 鲁迅式思维的特点

①思维的开放性。鲁迅善于打破常人固有的习以为常的思维秩序, 以一种全新的时空观念来思考问题, 如鲁迅的杂文尤其善于联想。开放性思维的形成与鲁迅自觉接受近代科学思想分不开, 特别是鲁迅‚两极相合‛ 式的联想, 使问题思考达到惊人的深刻,如鲁迅批判左派时的观点;②思维的反叛性。鲁迅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反传统性思维、 反习惯性思维, 这种思维的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怀疑‛ , 正是怀疑思维的运用, 使鲁迅对事物的思考达到惊人深度;③思维中采用简洁、 明快的判断方式。在鲁迅的思维判断中, 很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特征和本质特征作直截了 当的揭示, 常常是快刀斩乱麻式地排除偶然性和个别性, 以最简洁、 明快的表达方式作判断式表述。如鲁迅因此而得‚刑名师爷‛ 的称号;④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分析思维方式, 鲁迅常采用‚由果溯因‛ 的分析方法, 这是鲁迅在评估中国传统文化时之所以比同时代人更深刻、 更系统、 更整体化的重要思维根源。

2. 构成鲁迅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

①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在文化素养上, 拥有学贯中西的机遇, 以及自觉地融中西学说于一身的主观努力, 如鲁迅涉猎领域广泛, 几乎包容了 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文化识见上, 鲁迅对‚传统文化‛ 和‚活着的文化传统‛ 方面认识深刻, 且与封建文化实行了 最彻底的决裂。如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吃人‛ 本质的发现和对活着的文化传统所培育的‚阿 Q 现象‛ 的发现。

②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主要表现在敢于在无路之中找寻出路的信念、 勇气和毅力(鲁迅一生坚信:世界上本没有路, 而走的人多了 , 便成了 路) , 以及他在奋斗中总是包含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及‚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 蔑视一切名号、 名声和桂冠, 摆脱一切名利束缚,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尊严与纯洁的品性, 无私而无畏。

③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开放性;思维的反叛性;思维中采用简洁、明快的判断方式;采用一种由果溯因的反向分析方法。

第三节 鲁迅的当代意义

领会

1. 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外国学者也常常是通过鲁迅来了 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和文化的, 正如美国人史沫特莱在《论鲁迅》 一文中认为:‚在所有中国的作家中, 他恐怕是最和中国历史、 文学和文化错综复杂地连络在一起的人了 。‛

2. 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①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特征是从实际出发, 面向现实, 实事求是, 绝不回避矛盾。

正视现实是进行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承认矛盾才能解决矛盾, 发扬实事求是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对当今中国仍具有现实意义;②韧性的战斗精神, 体现在敢于在无路中寻找出路和反对匹夫之勇, 坚持智勇结合的、 坚实而深沉的理性精神。这对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的中国具有积极精神导向作用;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自我批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对中国人来说是取之不尽、 用之长久的精神财富;④鲁迅在各个具体精神文化领域中对中华民族所作的深刻反省, 直接为当今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 诸多思想资料, 在多方面给人以启示。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 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一) 识记

1. 鲁迅的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籍贯浙江绍兴、 生于 1881. 9, 卒于 1936. 10

2. 鲁迅 1898 年 5 月 赴南京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 翌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以上读《四书》 、 《五经》 和八股文, 及梁启超《时务报》 、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 严复《天演论》 ) , 1902 年 1 月 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求学, 1904年进入仙台医专(导师:藤野严九郎、 章太炎) 。

3.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主要的文学活动

①创办刊物《新生》 , 后流产;②1907 年始在《河南》 上发表文言文, 其中《人之历史》 介绍进化论, 《科学史教篇》 介绍欧洲科技史, 《文化偏至论》 批判维新派, 《摩罗诗力说》 介绍和赞扬欧洲历史上‚立意在反抗, 指归在动作‛ 的浪漫主义诗人及作品;③与周作人合编《域外小说集》 二册。

(二) 领会

1.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 大量阅读‚非正统‛ 的书籍(如‚长妈妈‛ 给他讲故事,买《山海经》 ;‚三味书屋‛ 寿镜吾先生的教导) , 一方面使他了 解中国历史与社会,接受了 文学熏陶, 另一方面更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2.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

鲁迅在路矿学堂接受了 进化论思想, 他从爱国主义出发, 主要接受进化论的发展与变化的观点, 这种思想与他后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结合, 产生了 积极作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进化论成为鲁迅与封建主义战斗的有力思想武器, 当然进化论的局限性思想也在鲁迅前期思想中有所反映。

3. 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

①中国的封建势力十分顽固与狡猾, 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他们的打击却软弱无力;②革命党人缺乏革命的彻底性, 革命成功后很快就腐化倒退了 ;③革命党人不发动群众, 以致革命到来时群众对革命全无所知。

(三) 理解、 运用

1.从家庭和个人经历角度看鲁迅从小产生爱国主义的原因

①家庭变故使他目 睹旧社会的腐败, 憎恶上层社会;②从小与农民亲近, 与农家孩子建立深厚友谊, 同情他们不幸;③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及书籍, 激起他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民族的灾难和家庭的落败, 以及因本人特殊经历而深切感受到的社会冷遇、 封建道德的腐朽, 都使鲁迅较早关注民族和祖国命运, 迫切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从南京求学至“五四” 前夕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①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接受了‚进化论‛ 思想, 爱国主义得到加强。后来的日本留学经历, 使其爱国情怀进一步加强, 尤其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时, 剪去辫子后所写《自题小像》 集中体现了 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②在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

矛盾越发尖锐时, 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开始活跃起来, 戊戌维新变法开始, 1911 年爆发辛亥革命, 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一) 识记

1.《新青年》 创刊及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概况

1915 年 9 月 , 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 , (后改名《新青年》 ) , 掀起了 轰轰烈烈的以‚民主‛ 与‚科学‛ 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1917 年 1 月 , 《新青年》 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 2 月 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 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 序幕。

2.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 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1919 年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 , 1921 年以东南大学吴宓主编的《学衡》 杂志为中心的‚学衡派‛ , 1925 年以章士钊主编《甲寅》 杂志为中心的‚甲寅派‛ 。主要揭露对方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 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扫清障碍。

3.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鲁迅领导、 支持的文学社团的名称、 代表人物、 刊物、 文学倾向等概况①文学研究会代表现实主义流派, 创造社代表浪漫主义流派;

②语丝社, 《雨丝》 , 鲁迅、 周作人、 林语堂, 生动、 泼辣、 幽默的‚雨丝文体‛ ;③莽原社, 《莽原》 , 鲁迅(领导发起) 、 高长虹、 向培良, 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灯下漫笔》 、 《论‚费厄泼赖‛ 应该缓刑》 、 《朝花夕拾》 均发表于此) ;④未名社, 《未名月 刊》 , 鲁迅(领导发起) 、 韦素园、 台静农, 重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

4. 《彷徨》 扉页引诗及题诗的基本情况

引有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题《彷徨》 :寂寞新文

苑, 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5.《无花的蔷薇之二》 称 1926 年 3 月 18 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 表示‚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 ;《论‚费厄泼赖‛ 应该缓刑》 提出‚打落水狗‛ 的革命口 号;

《纪念刘和珍君》 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

《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

(二) 领会

1924 年至 1926 年间鲁迅在彷徨中求索而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

①对各社会阶层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认识更为清楚了 。他这时期写的小说和杂文从许多方面批判了 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和不彻底性, 对工农大众有了 更深的信任;

②对中国革命道路与方式的理解逐步明朗了 。从‚医学救国‛ 到‚弃医从文‛ 反映

了 鲁迅对中国革命道路和方式的苦苦思考与选择, 主张‚改革‛ 、 有自己的‚党军‛ ;

③对自己的思想状况更为了 解了 。鲁迅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的自我, 都有十分清醒的剖析。在《后记》 中无情的解剖自己。

(二) 理解、 运用

“五四” 前夕至大革命期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

①创作了 大量的小说、 杂文, 集中体现了 翻地反封建的‚五四‛ 时代精神, 卓越显示了 文学革命的实绩。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指出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阿 Q 正传》 堪称中国现代小说典范;

②积极参加对封建复古派的思想斗争, 痛打新文化运动的‚拦路虎‛ 。以杂文为武器, 揭露对方复古论调的实质与危害, 为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扫清障碍。

③在爱国群众翻地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中, 全力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 捍卫新文化统一战线思想上的纯洁性。如在《纪念刘和珍君》 中高度赞扬死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意义。

④鲁迅带领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办新文学杂志, 组织新文学社团, 扩大了 新文学的阵地, 壮大了 新文学的作家队伍。如发起和领导莽原社和未名社。

第三节 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一) 识记

1.《答有恒先生》 鲁迅通过对以往思想、 观念的解剖, 发现严重弊端与错误并惊讶与自毁。

《惯于长夜过春时》 抒发了 作者对革命青年牺牲的沉痛感情和在漫漫长夜里多年生活积累起来的深沉感慨, 表达了 他对国民党腐朽政权的仇恨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屠伯们杀戮革命作家的罪行, 热情讴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腥风血雨中诞生。

《黑暗中国文艺界的现状》 将国民党当局的暴行公之于世界舆论。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对‚左翼‛ 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 作家的蜕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作了 中肯的分析论述, 提出‚左联‛ 应当造出大群新战士。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 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 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 团结抗日的理论。

2.鲁迅与“左联” 五烈士及其他共产党人的交往与友谊。

①鲁迅同左翼文化人士揭露国名党反动派的暴行, 当‚左联‛ 五烈士被捕, 鲁迅也

因此受牵连而逃难, 后听闻‚左联‛ 五烈士被杀害, 鲁迅作诗《惯于长夜过春时》 悼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②鲁迅在养伤过程中邀请陈赓将军到家中长谈;瞿秋白三次到鲁迅家中避难, 瞿秋白编选《鲁迅杂感集》 , 鲁迅编辑瞿秋白翻译遗著《海上述林》 ;方志敏烈士就义前将自己绝密手稿托人送鲁迅处转交党中央。

3.鲁迅参加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的群众团体及活动的概况。

革命互济会、 中国自由运动同盟、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 在国民党特务暗杀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后, 鲁迅置生死于度外, 依然前往送殓。

4.鲁迅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斗争的有关情况。

一方面撰文揭露其帝国主义面目 和野心, 一方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 政

策, 歌颂党领导的民众抗日斗争。在中国工农红军东征胜利后致函祝贺;听取冯雪峰向其介绍瓦窑堡会议精神;面对托派分子的挑拨, 愤然写《答托洛斯基的信》 公开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 高度赞扬‚毛泽东先生们‛ 团结抗日的理论。

5.1928 年至 1936 年间与鲁迅展开论争的文学派别的概况, 鲁迅与之论争的主要情况。

创造社、 太阳社错误的将鲁迅、 茅盾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障碍大加讨伐,他们自己的理论暴露出诸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鲁迅据理与之论争, 使鲁迅受到深刻的理论教育, 以往初学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更加系统化、 理论化。

6.1928 年至 1936 年间鲁迅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主要成果。

翻译了 苏联的《文艺政策》 、 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 、 《文艺与批评》 、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 法捷耶夫的《毁灭》 、 果戈里《死灵魂》 、 高尔基《俄罗斯的通

话》

7.1928 年至 1936 年间鲁迅扶植左翼青年作家概况。

东北青年作家萧军和萧红在创作小说《八月 的乡 村》 和《生死场》 时向鲁迅请教而成为亲密朋友, 介绍叶紫与他们相识, 将《生死场》 、 《八月 的乡 村》 、 《丰收》 一起编入特意为他们创设的‚奴隶丛书‛ , 分别为之作序。高度赞扬这些作品的独特意义。

还作了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 、 《白莽作<孩儿塔>序》 。

8.“两个口号” 论争的概况。

1936 年, 王明决定解散‚左联‛ , 着手筹建文艺界联合抗日的团体, 负责人周扬提出‚国防文学‛ 口 号, 鲁迅不赞成此口 号。后为了 弥补‚国防文学‛ 口 号的‚不明了 ‛之处, 他与冯雪峰、 胡风一起商定, 提出了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 号‛ 。大敌当前, 鲁迅怀着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 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策略的深信无疑, 顾全大局,终于与论争对方以及其他许多代表不同政治态度、 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携手, 联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悔与言论自由宣言》 , 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9.鲁迅病逝及葬礼有关情况。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因肺病加重与世长辞, 在其棺木覆盖的旗帜上写着‚民族魂‛

三个黑色大字。

(二) 领会

1.促使鲁迅完成思想根本转变并趋向成熟的原因。

①触目 惊心的血的事实使鲁迅轰毁了 进化论, 确立了 阶级论;②他系统学习和掌握了 马克思主义, 使自己的信念、 思想在理论上趋于完备并实现升华;总之, 血写的事实,系统的理论研讨, 终于使鲁迅实现了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飞跃。

2.1928 年至 1936 年间鲁迅在文化战线上战斗业绩的几个方面。

①鲁迅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见, 参与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并为‚左联‛ 的

健康成长而不断对之纠偏反正;②鲁迅坚持文艺战线的思想斗争, 为左翼文艺的发展扫清道路;③鲁迅继续创作大量文学作品, 发展了 ‚五四‛ 文学的成果, 成为左翼战斗文

学的光辉典范;④鲁迅还致力于翻译、 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和苏俄等国家的进步文

学作品, 为左翼文学的发展‚窃得火来‛ , 提供借鉴;⑤鲁迅为壮大左翼作家队伍而继

续热心扶植青年作家、 艺术家;⑥再次相应中国共产党召唤, 自觉加入文艺界抗日统一

战线, 并为这一战线的建立, 从理论上、 组织上作出贡献。

(三) 理解、 运用

1. 鲁迅为纠正“左联” “左” 的错误倾向所做的工作。

①鲁迅一向冷静而踏实, 从‚左联‛ 成立之日起, 就对这些‚左‛ 的理论与行为及

时加以提醒并批评。鲁迅在‚左联‛ 成立大会上, 一阵见血指出‚左翼‛ 作家其实很容

易成为‚右翼‛ 作家, 并对这种蜕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作了 中肯的论述和分析。②在左

翼作家参与政治活动问题上, 鲁迅一向反对不切实际的做法, 并在左翼文化团体集会上

就左翼作家散发传单、 张贴标语等不安全做法提出:作家用笔才是主要的战斗方式。

2. 1928 年至 1936 年间鲁迅坚持文艺思想斗争的主要业绩。

①写《‚民族主义文学‛ 的任务和运命》 等文章揭露‚名族主义文学‛ 派别的反动

实质, 即他们的所谓‚民族意识‛ 实质上是维护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主义统治;②批

判以梁实秋为首的‚新月 派‛ 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文艺观鼓吹抽象的‚人性论‛ 的实质,

鲁迅指出文学的阶级性是客观存在的;③写《论‚第三种人‛ 》 等文批判以胡秋原为代

表的‚自由人‛ , 指出在阶级社会里, 想当超阶级、 ‚非政治‛ 的‚第三种人‛ 是不现

实的。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

(一) 领会

1.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①鲁迅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 这个根本, 并以此来确立自己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的价值依据;②鲁迅认为, 对人的价值的否定, 恰恰是中华文化落后的一个本质性原因;③在他看来, 从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的角度看, 应重视人的社会责任, 但从人性解放的角度, 则应把人性解放看作社会解放的前提(辩证的, 从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来看待) ;④对人的思考, 重视人的价值, 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是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目 的, 而且还是他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价值依据。

2.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①文化发展观的核心:文化发展也必然是人自身的发展, 即人的内心要求和人的能力的发展;②鲁迅认为, 人对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欲求, 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条件有需求时, 才会有物质文化的发展, 当人们在物质方面有了‚余裕‛ ,增长了 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时, 也才有精神文化的发展。③鲁迅在考察整体文化发展时,又发现了 一种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当一种文化已处于停滞状态, 靠自身内部动力难以推其前进, 那么借助外力就变得很有必要。④鲁迅认为, 两种不同系统的文化之间, 高位文化对低位文化的影响力、 作用力要远远超过后者之对于前者。

(二) 理解、 运用

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基本的方法特征

1. 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特征。鲁迅站在文化的十字路口 , 面临新旧东西各种文化因素

的影响以及对其思考、 批判与吸收。多层次性:既有形而上层次, 也有实体层次;有自

觉意识层次, 也有非自觉意识层次。2. 批判性特征。处于东西两种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由旧向新转换的时代, 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以批判为武器, 通过文化批判来达到文化革新

的目 的。前期抓住反封建的大题目 , 后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 马克思主义内容。3. 辩证性

特征。鲁迅文化常常显示出形式上的偏激, 但在根本上, 在对实质性问题的论述中, 却

又显示出辩证的科学性。如其文化中的矛盾现象就要用辩证性特征加以理解;4. 过渡性

特征。这种过渡性主要是由时代的过渡性特点决定的。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一) 领会

1.鲁迅的“立人” 思想

①在他早期的几篇文言论文中, 他一再强调‚致人性于全‛ 的人性思想, 十分重视

人的价值和人的社会作用;②由‚立人‛ 主张引出改造国民性的话题;③‚立人‛ 思想

经历了 从空想(前期‚立人‛ 思想带有空想性质, 对于如何‚立人‛ 观念朦胧) 到科学

的发展过程, 后期不再简单化主张通过‚立人‛ 来建立‚人国‛ , 而是注入阶级性内涵,

并把人的改造与社会改造, 把‚人‛ 的解放与社会解放密切联系起来。

2.鲁迅所提“国民性” 的含义

‚国民性‛ 一词的含义与‚国民‛ 相联系, 最早在《摩罗诗力说》 中两处使用, 在

这两处, 国民性即等于民族性, 不涉及阶级分野, 五四时期依然如此;后期接受马克思

主义, 能以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分析方法来科学分析国民性病根。总之在多数情况下, 他

谈‚国民性‛ 时总是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来考察的。

(二) 理解、 运用

1.鲁迅批判了“国民性” 的哪些弱点。

①‚瞒和骗‛ 。鲁迅痛感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人生, 尤其对于人生的痛苦、 社会

的缺陷, 没有正视的勇气, 只好自欺欺人。且由此产生出一种‚瞒和骗的文艺‛ , 比如旧文艺中的‚团圆‛ 结局;②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随感录三十》 里列举的‚爱国的自大家‛ 的五种谬见, 可说是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 的典型表现,因此而不思改革, 阿 Q 便是这代表。③‚做戏‛ 和讲‚体面‛ 。这说中国人‚是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 , 装模装样, 总想将自己的体面弄得十足, 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 便是这 体面 ‛ ;④‚看客‛ 式的无聊。鲁迅最先感到中国国民精神的厚重麻木, 他深感中国人不仅把万事当作一出戏, 而自己又‚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对人生抱着‚袖手旁观‛ 的态度, 精神上表现出极度空虚和无聊。如小说《示众》 看客们的麻木神态;⑤卑怯和势力。两者紧密联系,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 并趋炎附势, 现出奴颜婢膝的丑态, 对于弱者则凶残横恣;⑥因自利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 乃至对断送国家、 民族也无动于衷;⑦安与命运、 安于现状的奴才心理。对于奴隶生活无不平, 无抗争。此外还有‚五分钟热度‛ 、 ‚中庸折衷‛ 等。

2.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鲁迅对国民性思想的批判和揭露, 像一面明镜, 照出了 老中国儿女们躯体上和心灵上的种种污垢和伤痕, 在当时的社会, 当时人们的思想上, 引起强烈的震动, 起到了 令人警醒、 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作用。且此种揭露如同在民族面貌上打上‚烙印‛ , 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或多或少存在, 因此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就是在今天, 人们仍可以从中窥见某些现代人的影子。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一) 领会

1.鲁迅对封建伦常的批判。

①中国的家庭结构形态是一种‚人伦‛ 格局, 因此中国的家庭特别注重以备份、 年

龄区分亲属贵贱, 这养成了 中国人文化心态中的名分思想和等级观念;②家庭专制扩大成社会专制, 没有平等可言, 只有依据一定的人伦关系而必须单向遵循的礼教。如鲁迅在《二十四孝图》 中列举‚老莱子娱亲‛ 、 ‚郭巨埋儿‛ 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2.鲁迅对封建家族制度弊端的解剖。

①鲁迅指出, ‚历朝大抵‘以孝治天下’ ‛ , 所以形成了 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文化特征。这种家族制度对人们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严重的束缚作用;②鲁迅对以家族制为本位的伦理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 以差等的人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形态中, 必然产生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性的奴隶主义。③正是由于这种伦理中心主义文化的长期浸染, 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缺乏两样东西:一是与专制主义相对立的民主意识;一是与奴隶主义相对立的自主意识。

3.鲁迅对封建“孝道” 观念的分析批判。

①鲁迅首先从‚父子‛ 关系入手, 分析了 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孝道‛ 。②鲁迅认

为, ‚孝道‛ 是一种以长者为本位的‚古传的谬误思想‛ , 它本末倒置, 违背生物进化规律。③为了 从根本上批倒所谓‚孝道‛ , 鲁迅对其赖以成立的所谓‚依据‛ 进行了 彻底清算, 鲁迅指出生育是人类‚继续‛ 自身生命的‚本能‛ 。

4.鲁迅对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

①鲁迅认为新的道德观念应是建立在人格独立、 相互间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 必须首先去除‚孝道‛ 观的毒害, 对于子女, 义务思想须加多。②鲁迅倡导的新型的‚爱‛的道德, 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内容:理解, 指导, 解放。③针对畸形女德, 鲁迅指出人们应了 解‚夫妇是伴侣, 是共同劳动者, 又是新生命创造者的意义。‛

(二) 理解、 运用

1.鲁迅从哪些方面批判了封建“女德” 。

①封建的‚贞操‛ 和‚节烈‛ 观念。它迎合了 向来的差等的人伦关系, 是一种畸形的道德;②男子对女子的完全占有欲。他们常常以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心理来对待女子, 女子无地位平等;③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归咎于女子。历史上凡事亡国或动乱都要找女性做替罪羊、 转嫁罪责。④‚奇女子救国‛ 实际上在潜意识中将女性摆在‚下‛

与‚贱‛ 的位置。⑤封建‚女德‛ 不仅使中国妇女在身体上深受其害, 精神上也深受毒化。如祥林嫂之死。还提倡单方面的禁欲, 使女子成为精神上的‚未字先寡‛ 。

2.鲁迅伦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①抓住反封建伦常的大题目 , 也就是抓住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化关键。

②解剖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③批判封建孝道观念;

④批判封建‚女德‛ ;

⑤提倡新伦理道德观。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一) 领会

鲁迅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①鲁迅认为宗教是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产物, 一种宗教一旦形成会对文化发生反作用力, 因此鲁迅认为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宗教的蒙昧主义特征就显示出来了 ;②鲁迅对宗教的态度是持整体反对态度的, 宗教的继续存在对科学的发展不利。③鲁迅对待宗教的态度又是十分审慎的, 他看到了 宗教的复杂性, 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难以剥离的因素, 且宗教文化中不乏可汲取、 借鉴的具体有益因素。所以, 鲁迅在整体格局上对宗教文化进行批判的同时, 在有些场合是对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持肯定和‚拿来‛的态度。

(二) 理解、 运用

1.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①从小拜和尚为师, 日本留学时师从章太炎开始重视佛学研究。②鲁迅对佛学产生

兴趣原因有辛亥革命失败后心情苦闷、 不幸家庭生活和个人坎坷遭遇。③鲁迅强调佛教

中的平等观念, ‚佛教崇高‛ 对于纯净人们的道德, 使人清净专一等有积极作用。④鲁

迅以佛教中的有益思想为武器批判封建儒家文化、 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任务, 还从佛教中

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 这种汲取对其人格形成很重要。⑤佛教思想的影响, 还在某些方

面带来了 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某种深刻性, 既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 也体现在他对文学

现象的认识和分析上。

2.鲁迅对道教文化的态度。

①无论就其思想还是仪式和方法等, 鲁迅都是坚决反对的。②鲁迅指出了 道士思想

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影响, 而且就这种影响加以分析, 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目

的。③鲁迅还指出道教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心态‛ 的惰性、 无特操等特点。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一) 领会

鲁迅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①鲁迅很同意列宁将‚风俗‛ 和‚习惯‛ 归入‚文化‛ 范畴的观点, 并认为这些方

面同属于文化革新的范围。②鲁迅早在 1913 年, 就以《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一文倡导

民俗文化的研究。这篇文章, 曾被许多民俗家认为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民俗学‛ 的文

章。③鲁迅对民俗文化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 30 年代则更为自觉地把民俗文化研究与社

会改革问题的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二) 理解、 运用

1.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①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他的生平和创作。②就生平而言, 鲁迅自出生以后, 就与绍兴

的地方民俗结下缘分。如不到一岁便拜和尚为师, 家人给他做过‚纳衣‛ 等。③更为重

要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所受绍兴地方民俗文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创作素材上, 运用了

民俗文化资料。如《药》 中以人血馒头治痨病, 《社戏》 中的社戏等;其次体现在创作

技巧上受民间文学、 民间艺术的影响。如他最善用的白描手法, 就来源于民间艺术。《故

事新编》 创作中所采用的‚油滑‛ 写法与他汲取绍兴戏中的‚二丑艺术‛ 有很大关系。

2,鲁迅对民俗文化的解析和研究。

①五四反封建浪潮过去之后, 鲁迅发现由民俗文化所养育成的‚风俗‛ 和‚习惯‛ ,

在造成最广大阶层的民众对改的抗拒心理。②鲁迅得出结论:风俗和习惯的改革, 将是

更深层次的, 更加艰难的改革。③在鲁迅的有关论述中, 对于作为民俗文化重要内容的

‚风俗和习惯‛ , 主要是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去加以认识, 即主要抓住其‚黑暗面‛ 进行

剖析。如对民间的‚迎神赛会‛ , 鲁迅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即赛会是中国下层人民潜

隐性格欲望发泄的一种方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
AI小墨 发表于 2024-8-7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考《鲁迅研究(江苏)》知识点汇总(依据考试大纲)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索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我们的《鲁迅研究(江苏)》课程,将带领大家深入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鲁迅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教育和职业生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接着,我们将学习鲁迅的主要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分析其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鲁迅的思想,如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对民主和科学的倡导等。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我们将通过考试大纲,系统地复习鲁迅研究的知识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世界,感受他的文字魅力,领悟他的思想深度。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你们会对鲁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
admin楼主 发表于 2024-8-7 14: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自考《鲁迅研究(江苏)》第一章到第五节的重点内容汇总:

### 第一章 绪 论

#### 第一节 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领会:**

1. **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 对民族文化:在不失信心的前提下,进行辨析、扬弃和选择。
   - 对世界文化: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积极占有、选择和拿来。
   - 结合中外文化,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2. **鲁迅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
   - 人的现代化。

3. **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眼光**
   - 从整体文化革新和发展出发,注重历史任务和文化价值的关系。

**理解、运用:**

1. 鲁迅对待中外文化关系的正确态度,对当代中国有借鉴意义。
2. 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对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启发性。
3. 鲁迅对整体文化的全局性眼光为今人提供了参照。
4. 鲁迅在总体上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新旧文化领域中树立了标志性里程碑。

补充:
1. 鲁迅代表了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 中国历史文化转换的主攻方向应注重人的精神文化变革及“改造国民性”。

#### 第二节 鲁迅的人格魅力

**领会:**

1. **鲁迅成为文化伟人的客观条件**
   - 历史机遇与社会需要的天才条件。

2. **鲁迅的“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主要体现**
   - 文化素养与文化识见上的学贯中西和深刻认识。

3. **鲁迅超常的“热情和性格”**
   - 战斗精神与人格力量。

**理解、运用:**

1. **鲁迅式思维特点**
   - 思维的开放性、反叛性、简洁判断以及反向分析方法。

2. **构成鲁迅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
   - 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
   - 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
   - 独特的思维方式。

#### 第三节 鲁迅的当代意义

**领会:**

1. **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作品帮助外国学者了解中国。

2. **鲁迅精神和思想对当代的启迪意义**
   - 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韧性的战斗精神、硬骨头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 第一节 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识记:**

1. 鲁迅的生平背景。
2. 鲁迅的求学经历及主要文学活动。
3. 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领会:**

1. **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 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以及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2. **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
   - 接受进化论思想,从爱国主义出发,结合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3. **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
   -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缺乏革命彻底性、不发动群众等问题。

**理解、运用:**

1. **鲁迅从家庭和个人经历角度看产生爱国主义的原因**
   - 家庭变故、农民伙伴、民间艺术和书籍的影响。

2. **鲁迅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 从南京求学到日本留学,再到五四运动前夕。

#### 第二节 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识记:**

1. **《新青年》 创刊及文学革命概况**
2. **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期间鲁迅与各派别的论争**
3. **鲁迅领导的文学社团**

**领会:**

1. **鲁迅在彷徨中求索并获得的新的思想认识**
   - 对社会阶层、革命道路、自我思想的清晰认识。

**理解、运用:**

1.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业绩**
   - 创作大量小说、杂文,参加思想斗争,支持爱国学生斗争,创办文学杂志社团。

#### 第三节 英勇的左翼文化旗手

**识记:**

1. **鲁迅重要文章及观点**
2. **鲁迅与左翼文化人士的交往**
3. **鲁迅参加的群众团体及活动**
4. **鲁迅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斗争**
5. **1928-1936年与鲁迅论争的文学派别**
6. **鲁迅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主要成果**
7. **鲁迅扶植左翼青年作家的概况**

**领会:**

1. **促使鲁迅完成思想根本转变的原因**
   - 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确立阶级论等。

2.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的战斗业绩的几个方面**
   - 参与“左联”筹建、坚持思想斗争、继续创作、美化左翼作家队伍、加入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

**理解、运用:**

1. **鲁迅纠正“左联” “左” 的错误倾向**
   - 批评不实际的左翼活动做法,强调作家用笔作为主要战斗方式。

2. **坚持文艺思想斗争的主要业绩**
   - 批判反动派、揭露实质,倡导文学的阶级性,批判“第三种人”。

### 第三章 鲁迅的文化思想

#### 第一节 鲁迅的文化哲学思想

**领会:**

1. **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价值依据**
   - 重视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与人性解放。

2. **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基本认识**
   - 文化发展必然是人自身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来自高位文化的影响。

**理解、运用:**

1. **鲁迅进行文化反省的方法特征**
   - 多元性、多层次性、批判性、辩证性和过渡性。

#### 第二节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领会:**

1. **鲁迅的“立人” 思想**
   - 强调人性,重视人的社会作用,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 **鲁迅所提“国民性”的含义**
   - 从民族性到阶级观点的科学分析。

**理解、运用:**

1. **鲁迅批判的“国民性” 弱点**
   - 瞒和骗、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做戏和体面、看客式无聊、卑怯与势力、自利破坏公众利益、奴才心理等。

2.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意义**
   - 揭露国民性缺陷,引起社会强烈震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 第三节 鲁迅的伦理文化观

**领会:**

1. **鲁迅对封建伦常的批判**
   - 家庭结构的名分思想和等级观念,与封建社会的专制与奴隶主义。

2. **鲁迅对封建家族制度弊端的解剖**
   - 家族制对人们发展束缚,缺乏民主和自主意识。

3. **鲁迅对封建“孝道” 观念的分析批判**
   - “孝道” 本末倒置,违背生物进化规律。

4. **鲁迅对新伦理道德观的提倡**
   - 新道德观建立在人格独立和平等基础上,强调子女的义务思想。

**理解、运用:**

1. **鲁迅批判封建“女德”的方面**
   - 反对畸形的“贞操”和“节烈”观念,男子对女子的占有欲,女子成为替罪羊等。

2. **鲁迅伦理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 反封建伦常,解剖封建家族制度,批判封建孝道和女德,提倡新伦理道德观。

#### 第四节 鲁迅的宗教文化观

**领会:**

1. **鲁迅对宗教文化的总体认识**
   - 宗教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对科学发展不利,但也有可取因素。

**理解、运用:**

1. **鲁迅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 从小接触佛教,重视佛学研究,佛教思想对其人格形成、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2. **鲁迅对道教文化的态度**
   - 坚决反对,指出道教对于中国文化心态的惰性和无特操。

#### 第五节 鲁迅的民俗文化观

**领会:**

1. **鲁迅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 鲁迅认为“风俗”和“习惯”属于文化革新的范围,并自觉将民俗文化研究与社会改革结合。

**理解、运用:**

1. **鲁迅文学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 鲁迅的创作涉及大量民俗素材和民间艺术技巧。

2. **鲁迅对民俗文化的解析和研究**
   - 发现民俗文化中的“风俗”和“习惯”抵制社会改进,认为风俗习惯的改革极为艰难。

此汇总涵盖了鲁迅研究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鲁迅的文化思想和历史贡献。
回复 打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答疑
温馨提示

      由于近期经常有同学反馈添加我们客服QQ没有反应,如果您在添加我们QQ客服一直没有通过,或者发送的信息一直没有回复,有可能是QQ消息通知吞吐或延迟,建议添加我们的客服微信进行联系。

1. 已购买2025年4月备考资料包(含押题)的同学,注册账号后可联系我们开通作文批改、在线练习和有问必答系统免费使用权限。

2. 网站内含有其他科目学习资料,是需要另付购买的哈!

3、资料是一次购买,永久免费更新的(考前冲刺资料除外)。

4、如何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唯一联系方式如下,建议添加我们客服微信,QQ经常有收不到消息与通知的情况。

微信号:13515663803 QQ号:257723398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